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鹽業包攬(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鹽業包攬(一) (1 / 2)

山西運城的鹽池可能是中國內陸中原地區唯一的巨型天然鹽池。為了獨享鹽池之利,大明朝廷在前代的基礎上,加高加厚了城牆,把整個鹽池變成了城中之湖。

除了鹽池,還有廣闊的大海作為食鹽的來源地。山東、兩淮、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產鹽地都設有都轉運司或鹽科提舉司。在此之外,朝廷還在各地設有鹽茶御史,俗稱鹽道衙門,事實上成為各地鹽業專營的最高管理部門。

然而,朝廷的這些官僚機構並沒有發揮預想的作用,它們被傅崇奇一類利慾薰心的腐敗官僚所掌握,成為了他們攫取鉅額私人財富的工具。朝廷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有明一代的鹽業歲入僅有前宋的零頭,而且放進老百姓碗裡的鹽粒並沒有便宜下來。袁世振在萬曆末年搞了一個綱鹽法,成為了大明朝鹽業專買制度徹底失敗前的最後一次努力(注一)。

四川沒有天然鹽池,但有天然鹽泉,自古以來便是食鹽主產區。

古巴人很早就在三峽地區發現了天然的鹽泉。雖滷水濃度不高,但仍是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古巴人利用這些財富,與不產鹽的楚地換糧,曾一度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直到一統天下的秦軍進入四川。為了打破巴人對食鹽的壟斷,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不僅指揮百姓營建了偉大的都江堰工程,而且還在百忙之餘,順便在成都附近挖出了幾口滷水井,成為了四川井鹽的開山之作。

鹽井在宋代出現了技術革命,井鹽產量越來越大。卓筒井使用了衝擊式頓銼法,在井口直徑減少的同時,使井深加大。目前富榮地區最深的鹽井,已經達到了百丈的水平。

食鹽專賣雖說是眾所周知的暴利,但暴利的來源不是剛需,不是成本,也不是產量不足,僅僅只是國家這個暴力組織對它的強力壟斷。因為人人吃鹽,暴利也來自於人人,所以食鹽專營的本質,就是一種人人難以迴避的人頭稅。

暴利既然來自於專賣,那麼任何走私行為都是對食鹽專賣制度的破壞。

食鹽專賣遭到破壞,得利是部分人,損害卻是產業鏈上的所有人,包括私鹽販子。因為私鹽走私犯獲取的利潤,來自於正鹽銷售價和私鹽成本價(包括違法成本)之間的價差。正鹽價格被私鹽價格沖垮,那麼這種價差縮小甚至消失,也會使私鹽的存在喪失土壤。如果有人上奏朝廷取消私鹽專賣,那麼反對聲音最大的,必然是私鹽販子。正鹽與私鹽,就像一對伴生的雙子星,一個在明處,另一個永遠在暗處。正如野的和專車一合法,正租必然上街示威一樣。

大明朝的食鹽專賣制度,到了崇禎十四年秋已經完全失敗了。

以四川為例,數以十萬記的鹽引賣到了鹽商手中,但是鹽商根本不提貨。鹽商不提貨,朝廷也就無法發出新的鹽引,也就喪失了鹽業專營的紅利,這種現象被稱為“鹽引壅(YONG)塞”。那為什麼鹽商不提貨呢,是沒有市場、或者是市場被外地鹽衝擊了嗎?顯然不是。四川井鹽的成本雖然高些,但是雜質少,色白味純粒細,沒有苦味,比起海鹽來(無論是海水曬鹽還是海水煎鹽),品質高出數等。再說鹽是大宗商品,運輸倉儲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較高,江淮海鹽運到了四川,豆腐也盤成了肉價錢。所以自古以來,川鹽與淮鹽的競爭中,在南直隸敗多勝少,在湖廣、江西市場有勝有敗,而在四川本土市場,從無敗績。

鹽商不提貨的主要原因,其一便是因為私鹽盛行的衝擊。鹽商提貨,除了已經支付的鹽引成本,還要補交官府為了搜刮鹽利,挖空心思、巧立名目設立的各種費用。這些費用總稱為“浮費”,浮費到底有多少,恐怕任何人都說不清,總之是“遇一事即有一事之陋規,經一處即有一處之科派”。如此一來,正規食鹽的總成本迅速攀升,導致他們根本無法與相對廉價的私鹽競爭。

化解了羅姑娘的擔心,洪其惠立即在朝會上談到了一個重要的商品——鹽。

他的建議仍是包攬,以四川七百萬人計,每人每年十斤,則需要七千萬斤。若每斤加稅二十文,則年入白銀一百四十萬兩。四川鹽稅總額為七萬九千多兩銀子(注一),但各類浮費高出不少,具體包攬數字還要透過談判去爭取。若是包攬了鹽業,減去正稅和浮費,王府依然還有巨大收益。

洪其惠對鹽業的主張,激起了一幫王府官的興趣。他們開始交頭接耳,議論起來,甚至不知何人竟提出,利用雅州到天全的茶馬古道進行食鹽走私。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既然茶葉可以走私,為什麼食鹽不能走私?

……

面對大殿裡的嘰嘰喳喳,朱平槿沒有說話,他進入了思考狀態。

鹽是朱平槿早就關注的物件。早在他決定透過雅州茶葉走私時來賺取人生第一桶金時,他就把鹽納入了自己的視線。為了不過分觸動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招致他們的過快反擊,當時朱平槿沒有過早地觸碰鹽業。這大半年來,與鹽相關的資訊點點滴滴,逐漸豐富,為他描繪出一副四川鹽業的真實圖畫:

除了川東雲陽、大寧地區的天然鹽泉之外,四川主要的鹽種為井鹽。井鹽存在於四川和雲南,四川又是主產區,產量是雲南的十倍。四川鹽井的分佈範圍很廣,榮縣、富順縣的貢井、自流井地區,犍為縣(現五通橋)和南部縣並稱三大井鹽區。此外還有很多小的鹽井,比如蓬溪、射洪、樂山等地都有鹽井分佈,甚至在成都東面左護衛的地面上,靠近龍泉山邊,便有一座月產井鹽數百斤的小鹽井。朱平槿每天飯食中的滋味,大部分便來自於此。

朱平槿可以做私茶販子。因為蒙頂茶山是他家的,買方是藏地的商人,買賣雙方近在咫尺,近乎於一種點對點的大宗對口易貨交易,唯一的阻礙便是飛仙關的一道稅卡。私茶貿易,既沒有衝擊國內市場,更沒有影響千家萬戶的生計。朱平槿從藏地外藩搞來銀子和馬匹,不僅自己獲利豐厚,而且大力支援了官軍的剿賊戰爭,所以就算是劉之勃這等剛直朴忠計程車大夫,對此也很難得地保持了預設。

但朱平槿作為蜀藩世子,他不能做私鹽販子。

第一是政治上的理由。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