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頭大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頭大炮 (1 / 2)

秋糧的豐收、戰事的平歇,讓蜀地官府和百姓都看到了重回太平生活的希望。

左護衛的全面改革以及護商隊向川南、川中和川北的順利開進,則讓蜀世子朱平槿和他老婆妻羅雨虹看到了一線曙光。

羅雨虹的性格與朱平槿迥然不同。朱平槿的風格是慎思而後行,而她是雷厲風行、說幹就幹。

她和朱平槿為金融業定下大政方針之後,她立即於次日召集辦公廳、匯通錢莊的負責人開了一個高階別的小會,決定由程翔鳳執筆,形成一個王府關於經濟工作的秘密指示,下發各經濟單位部門執行。這份檔案談論的主要東西就兩樣:一是糧、二是銀。負責天全榷場交易的曹三泰也接到了羅姑娘的親筆信,詳細闡明瞭她關於今秋茶馬貿易以及肉、奶、酒、皮革、絲綢、布匹、金銀兌換等諸項貿易品種的具體構思和要求。

朱平槿無銀可管,便把重心放在政治和軍事上。

第二天一早,他和老婆分道揚鑣,坐船去了雙流縣收租院火器局。

火銃銃管鑽出來兩根,質量很好,但代價是報廢了八根鑽頭。主要問題不在銃管鋼料,也不在車床,而是鑽頭。

鑽削銃管,屬於深孔鑽。深孔鑽很容易鑽偏,所以鑽桿上在刀刃部分之後有個圓柱體的定心部。但這個定心部帶了新問題——鑽削工作時既無法排屑,也無法用油或肥皂水冷卻刀刃。

為了降溫,工匠們只好降低工作強度。鑽一會兒便拉出鑽頭來用細竹管吹油排屑,甚至是用嘴吸屑。此外,鑽頭刃口鋼火還是不行。刃口很快磨鈍捲刃,只好重新打磨。

解決前一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在使用空心鑽桿,刃口相當於焊接在一根鋼管上,注入機油冷卻排屑。朱平槿講了解決辦法,但不知道這些工匠們能否在工程上實現。

第二個問題只能在刃具的材質和熱處理上下功夫,一點點地去摸索,一點點地去積累。淬火是水好、油好、尿好,還是豬血好,工匠們自己去試驗。

可是在鑽管上痛苦不堪的工匠們已經沒有耐心了。比起鑽管來說,提高火銃的產量更為急迫。

他們向朱平槿建議,可以先試製短管大口徑的火銃。這樣火銃,一次可裝入四錢的小鐵子四枚或兩錢的八枚,近距離威力大,命中率高,對付那些一擁而上且身無寸縷的土暴子效果更好。裝入獨彈頭,又可進行遠距離射殺。

更關鍵的是技術和成本原因:這樣的銃管無需深孔鑽削。可以直接用鋼板卷制焊接成管後鏜光,生產速度快,成本反而更低!

一兩六錢的總射彈重量,接近六十克,大於十號獵槍(注一)。後坐力雖很強,但可以承受。用獨彈頭近距離轟擊,可以一銃打死野豬。

朱平槿認真傾聽了工匠們的理由,又徵求了隨行的跛子英雄何承峻的意見,立即爽快地批准了這項計劃。但他強調,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便繞道而行。

鑽管這個工藝是銃管制造的難點,一定要想法突破。資源不夠就加大投入,效率不高就進行管理改良,形成一種各專業既有分工和又有協作的格局。如將生產車床的與操作車床的人分開,成立單獨的車床作和銃管作;生產包括鑽頭和各類量具、工具的工匠成立單獨的刃具作等等。

此外,朱平槿再次強調了學習班的重要性,要求工匠們必須每晚識字讀書。有了知識,就可以將以前的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防止重複犯錯。

朱平槿告訴王崑山和李立,他這次來火器局,專門帶來了幾十名讀書人。這些讀書人都是經過了一兩輪蜀考的窮苦讀書人,透過了嚴格政審,祖上三代清白,本人自願到火器局為工。他們有文化底子,能夠讀書寫字,學習能力強,以前也吃過苦。既要讓他們下基層鍛鍊,不能搞特殊化,又要發揮他們的長項,使他們能夠帶動工匠的文化水平提高。

“是,師傅!徒兒一定牢記師傅教導,搞好‘三結合’!”年紀比朱平槿大一倍多的王崑山佝腰佞笑道。

王崑山人品不怎樣,但朱平槿是用其長。朱平槿還自信,自己能夠完全控制住這個出賣老子投靠兒子的舉人。

“走吧!去靶場,看看你們新鑄的大炮!”朱平槿說完擺擺手,腳步輕快地向靶場走去。

所謂靶場,就是在收租院外不遠處一片低窪的農田。農田後有個自然隆起的土堆,經過人工加高後,可以擋住炮彈,也以擋住聲音。

在一塊清除了稻梗和灌木的平地上,一門猶如黃金鑄造的大炮擺在正中。

這是一門黃銅炮。炮身前細後粗,沒有官軍炮身上常見的一圈圈炮箍,顯得異常整潔光滑。但相對炮身,外觀的主要區別在炮架。新炮摒棄了常見的四輪炮車,改用了方便調整方向射角的兩輪炮架。

不等朱平槿開口發問,李立便說起大炮的生產過程。親自幹的人看別人乾的人就是不一樣,他張口便細細道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