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 豐收之憂(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 豐收之憂(一) (2 / 2)

旱作高產作物的逐漸推廣。

他老婆舉仁壽為例,給他講了今秋農業大幅增產的緣由。

土地面積登記不實,實際上就是隱田(注二)。隱匿田土逃稅,是隱田的主要原因。但地瘠折畝,以種子數折畝,或者估產數折畝,也會因為折算偏差而產生隱田。仁壽縣官方登記了二十八萬畝田地,但隱田到底有多少?沒有精確測量誰也不知道,但肯定存在大量的隱田。

如李崇文的同學郭世喻家在龍泉山西邊有田九百一十六畝水田。王府代他耕種,皮六骨四,即變相投獻。最近郭家莊收了穀子,發現單產偏高,便拿弓尺對田地面積進行了測量。一測才發現,郭家的田土實有一千三百二十七畝,比官府登記的面積多了三分之一強!像郭家這種隱匿田土逃匿稅收的做法,在大明很普遍。按田畝數徵稅可以隱田漏稅,但按實物徵收立刻原形畢露。

開荒方面,也是仁壽縣最早搞,效果最好。到目前,仁壽一縣估計已經開了十萬畝。

荒地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熟地,一種是生地,兩者開墾的成本和難度相差很大。熟地俗稱拋荒地。以前種過莊稼,後來人走了,隔幾年地便拋荒了。這種地因為平整過,溝渠池塘等基礎設施還在,只要將地面的灌木雜草除去,再翻整一遍,便可以下種耕作。

生地不一樣,一切都要從頭來。仁壽縣的淺丘深丘存在大量未開發的生地。因為遠離河流,也沒有池塘水窖等儲存雨水的基礎設施,這些寶貴的土地荒廢了不知多少年。此外,生地開荒還要砍樹、挖蔸、清石、整地、保坎,工作量非常大。一旦遭遇野獸襲擊,開荒的人還有生命危險。

仁壽開荒的經驗表明,開荒難度很大,但仍大有可為。關鍵有兩點,一是政策,二是組織。

要透過政策,讓農民開荒有利可圖。李崇文原定開荒地兩年免租的政策。羅雨虹第二次到仁壽,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開荒地三年只收一半租子的規定,即所謂的“兩免三減半”。新政實施後,莊戶們開荒熱情再度空前高漲。到處都可見農民在砍樹燒荒,天空煙焰瀰漫,好像一場森林大火。

此外,羅雨虹還推廣了仁壽集中流民戰俘連片開荒和大搞水利設施建設的經驗。她甚至給了那些戰俘一個政策,如在勞動改造期間表現良好,允許他們三年後享受莊戶待遇,可以分田分地。

旱作莊稼首推玉米的大面積推廣和紅薯的試種成功。

玉米在蜀地叫做“苞谷”,喜溼喜肥喜高溫,生長期較短,可以在深丘薄土沙地上種植。玉米也是春播秋收,與水稻的生長期基本重合,但因可以種在較陡的山坡上,所以並不與水稻這種主產農作物搶地,最適合在西南山區種植。在仁壽縣,大部分新開墾的深丘土地上都種上了冬麥和苞谷。夏割冬麥,秋掰苞谷,產量十分驚人——山坡的瘠田上也能出產一石五!

然而比起紅薯,玉米的產量完全是小巫見大巫。紅薯在四川叫“紅苕”。仁壽縣以前沒有紅苕的種植歷史,農民對紅苕的喜好一無所知。李崇文拿了本從劉紅婷她爹書房裡搜來的《農政全書》,依樣畫葫蘆,在縣城周邊試種了幾畝。

幾日前新任仁壽總莊主小太監丁原給朱平槿奏告,還捎來根拴著紅繩的紅苕,稱這東西產量極高,估計畝產可達七石!他請求在仁壽縣大面積推廣紅苕種植。朱平槿嚼著削了皮的生紅苕,向身邊小太監口述了他的重要指示:一畝七石,殊為少也!待爾長成,卅(SA)亦尋常!準種五千,地分各處。內江建莊,種它五萬!

紅苕就是一坨澱粉。澱粉的化學成份就是一種多糖,糖吃多了胃裡自然會返酸。據說人連吃四五天紅苕後,見著紅苕就想吐。朱平槿前世的爹是內江籍,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時尚在當地小學讀書。後來他爹跳出龍門進了城,也許是過去經歷太慘痛,他爹從來不準在自己家裡吃紅苕,連紅苕稀飯也不準煮。朱平槿想吃的時候,只能偷偷在街角上買一根烤紅苕,吃完了才敢回家。

如今大明朝風雨飄搖,最大的問題是吃飽而不是吃好。因此朱平槿只得被迫放棄個人喜好,違心地種起紅苕來。紅苕最大的好處就是產量驚人,稍肥點的田,一畝四千斤沒有多大的問題。丁原沒有見識過紅苕產量,幾百斤便大喊大叫。

紅苕食用也很方便。切片蒸熟後曬乾水分,便成了即食食品紅苕幹。大概四斤可以曬出一斤,如此畝產也有千斤出頭。這比起種植水稻,一畝等於兩畝半。

紅苕也有缺點。不僅喜肥,而且招蟲。蟲害嚴重時,會導致大面積絕收。朱平槿不準丁原把紅苕田連成一片,分開各處去種,就是為此。

至於為什麼要在內江縣大量種紅苕?因為那裡的丘陵和山地,是中國最適合種植紅苕和甘蔗的地方。別人不知道,可朱平槿就是知道,不要問為什麼。

所有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朱平槿的老婆談及她對仁壽人民的偉大貢獻,便不無誇耀地在朱平槿面前哼唱:

“崇禎十四年,那是一個春天!”

注一:這個數字看著挺大,實際上僅相當於現在四川一個農業大縣平均年產量的五分之一或更少。

注二:隱田現象不僅明朝有,今天衛星上天一樣有。山區比丘陵區嚴重;丘陵區比平壩區嚴重。比如重慶市的部分山區,耕地數字就有兩個。一個上報交稅,一個是自己知道。以至於在頒給農民的土地證上的數字後面,還要再打個括號(出自近期重慶市某區國土部門的公開報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