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六十四章 雅州平亂(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六十四章 雅州平亂(七) (1 / 2)

天亮了,宋振宗指揮護商隊和土司兵主力對城裡殘存的亂民展開了無情的拉網剿殺。亂民們猝不及防,被官軍三面一趕,慌不擇路一窩蜂朝著南門這條最後的逃生通道湧去。

孫子兵法曰:圍三必闕(注一)。其意為四面合圍中必須放開一口,防止敵人無路可逃,只好返身搏命。千百年來,此言被兵家奉為圭臬(GUINIE)。然而初次上陣的護商隊,便在孫子圍三必闕的鐵律之後,加了個“虛留生路,暗設口袋”!

亂民們都逃向了南門,南門大街上被身背各種包袱的人堵得嚴嚴實實。一輛滿載而歸的大車橫在道中,被憤怒的人流當即推翻,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擁堵。

倉惶逃命者不可能知道,出了南門的城門洞,那才是真正的地獄!濆江上的木橋早被一把火燒了,護商隊和土司兵沿著城牆攻佔了南門城樓,居高臨下對經過的亂民拋灑弓箭和磚石。土司騎兵則在南城外兩面佈置,以數十人馬為一撥次輪番出擊,沿著城牆和濆江之間的空曠地帶來回衝殺,收割了無數廉價的生命。

城外屍首遍地,後來者驚恐萬狀。亂民不敢再跑,只好躲在門洞裡等待命運降臨。那些未能及時躲進城門洞的倒黴蛋,要麼被土司兵砍了腦袋搶去包袱,要麼向護商隊求降乞命被麻繩嚴嚴實實捆了……

王國臣等人到來,朱平槿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接見他們。宋振嗣在城牆下找了幾間完好的空宅,把他們分別關了起來。等到宋振宗派人回報大局已定時,雅州的天空已經豔陽高照了。

春光明媚,萬物復甦。

雅州東門城頭上,朱平槿換回了他親王世子的大紅蟠龍袍,坐在一把不知那裡弄來的太師椅上,舒服地曬著春日的暖陽。

亂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看似窮兇極惡,實則不堪一擊。現在大局已定,下一步的事就是如何將這座雅州城囫圇吞下了。他端起面前的茶盞輕輕泯了一口,體味留在舌齒間的芳香。溫潤的芳香中夾著些許苦澀,能把人體內的躁動之火壓制住,讓人不至於喪失理性。

審問亂民得知,目前成都府周邊各州縣已經全亂了。彭縣、新繁、崇寧三縣城已經被亂民佔領。部分亂民已經成為了流寇,他們在當地亂民的接應下,經過雙流、崇慶南下,先攻邛州,後攻雅州。亂民中,竟還有成都五衛的軍士。

朱平槿現在擔心的事情很多,擔心王府左護衛謀反,擔心成都府被亂民攻破,擔心叛亂向全川蔓延,擔心孫洪遭遇不測……但是他現在最擔心,還是老婆的安全。他現在歸心似箭,急於回到成都府。可他是全軍統帥,他的鎮定就是軍心的鎮定。在雅州之事未了之前,他絕不可能倉促撤離。

想透了事情,朱平槿的心也漸漸靜了下來。他叫過曹三保問道:“曹伴伴,東西都啟運了?”

曹三保負責收攏難民,昨晚勞累了大半夜,今朝才趕回來。也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今天依然精神抖擻。

他回道:“奴婢先著人押運去了碧峰峽。其實蒙陽鎮的王莊也不錯,只是奴婢覺得過於靠近大路了。萬一亂民滋擾,莊戶多嘴……舒先生那裡的東西更多。他報來訊息,范家田產竟有千餘頃之多!雅州最多,其餘名山、滎經、洪雅各縣都有。其中青衣江兩岸的上等好田,便有五萬多畝,其餘也多是旱田茶山!范家還查抄出來黃金八千多兩,白銀十七萬兩,金銀玉石首飾總有百十斤!

剛才傳來訊息,我們還抄了范家在城裡城外的幾十間店鋪,有鹽店、糧店、茶店、書坊、榨油、棉布、綢緞、皮革、銅鐵、絹紙、裁縫、釀酒、農具、車馬、客棧、青樓、酒肆、茶坊等等。光是糧食,城裡的四間糧店就儲糧三萬多石。聽說城外莊上還有兩間糧庫,不知有糧食多少。

世子爺,不是奴婢誇口,這范家可比您有錢!其他謀反官員和亂民之家,舒先生還在查抄。只可恨那知州王國臣貪鄙,偌大一個雅州廣盈倉,竟連一粒倉谷也無……”

雅州的收穫之豐,大大出乎於朱平槿的意外。一場倉促的遭遇戰,讓他得到了建軍所需的資金。

以朱平槿的認識,一個政權的基礎大體可分為三個方面:政治、經濟和軍事。一個政權的垮臺,大體不過政治上破產,經濟上崩潰、軍事上失敗。三者有其一,就可能使一個王朝崩潰。而大明朝的滅亡,則是三者俱全。

政治上的交相傾軋和極度腐敗,財政稅收體系的驚人低效和徹底失靈,軍事上內外敵人的輪番打擊,再加上連續十幾年的自然災害,逐漸掏空了大明帝國的家底。崇禎皇帝在勉力支撐十七年之後,終於無力迴天,最後自掛東南枝,留下一句殺傷力頗大的政治遺言,讓中國的文人士大夫精英階層從此以恥辱的形象,永遠留在歷史的記憶中。

要拯救這個王朝,必須進行軍事體系的重建。財稅體系的重建,與軍事體系的重建同樣重要。軍隊是隻吞金獸,戰爭是個無底洞。軍餉軍資的及時發放,武器彈藥的及時補充,後勤物資的及時供應,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必要前提。沒有一個強大財稅體系的支撐,朱平槿便只能自掏腰包,早晚破產的命運;沒有一個強大財稅體系的支撐,軍隊就會譁變,戰爭就會失敗!

然而財政稅收體系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既依賴於高效的財政稅收組織和制度,更依賴於國家直接掌握的經濟資源總量。計劃經濟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大於市場經濟國家,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理想的全面為戰爭服務的政治經濟體系,可以簡單理解為軍國體制,比如大秦帝國的全民“耕戰”。軍國體制能夠最大限度地聚集軍事資源,在短期內極大地激發軍事潛力,可一旦戰爭結束進入和平時期,就會因為其巨大的副作用,導致經濟體系的紊亂,進而引發社會動盪,甚至王朝滅亡。

以朱平槿現有的地位和能力,他不會也沒有能力吞服軍國體制這劑興奮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社會框架內,小心翼翼地掠奪和積累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經濟資源,並以此轉化為重建軍事體系的財政基礎,逐步做大做強,直到建立一支足以在明末亂世中生存和擴張的軍事力量。

即便如此,需要的錢糧也是驚人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