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樣的一個東西,引起了專家的興趣,給他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後來這位士兵最終還是被送上了戰場,很不幸的,第一戰就玩完了,這也算是科研界一個而類似冷笑話的悲劇了。
但是他誤打誤撞引導的這個方向,正好指引了自瞄系統的發展。當時負責審查的兩位專家回去之後和自己的老師商量之後,發現他們以前都陷入了誤區。他們一直都想要子彈擁有導·彈的自動能力,但是卻忽略了子彈和導·彈的區別。
導·彈的制導功能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是因為導·彈的威力大、射程遠,往往爆炸的覆蓋範圍就超過了單兵的可控範圍,而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想要準確打擊敵人,就必須要能夠自行尋找敵人的功能,制導應運而生。
可以說,導·彈之所以是導·彈,制導功能才是核心。而制導之所以是制導,也是因為搭載在了具有這些特性的導·彈上面。如果將制導功能放在子彈上,如果能夠實現,固然非常完美,可實際上其實作用不大。
首先,子彈沒有自行爆炸的功能,體積太小,需求的就是貫穿傷和空腔效應,而不是自爆的威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彈就算是能夠制導,稍微被什麼擋一下,制導也就失去作用了,畢竟在這樣的磕碰下,子彈本身也廢掉了。
其次,子彈需要的制導功能,也並非就完全需要能夠自行認定目標,自己尋找敵人,只需要簡單的,能夠修正彈道就行了。為什麼?因為子彈從出膛到命中,時間極端,敵我之間的距離不會那麼長,尤其是在正面戰場上。
這也就決定了子彈的飛行時間很短,制導功能發揮的效用並沒有那麼大。想想看,一般來說子彈打偏的情況,一般也就是偏離了一點,要麼就是偏到沒邊了。再有一種就是組織火力網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固定的目標,乾脆就是射擊覆蓋。
無論是那種情況,太過精準的自動尋找,都會給射擊效果帶來干擾,甚至是弊大於利。那麼為什麼不從設計者的角度上來進行改良,放棄子彈自身呢?畢竟子彈是在視線可及的範圍內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還是士兵的槍法。
他們以前只想到要改變子彈的功能,而忽略了設計者本身。當然也有人研發提高瞄準精準度的裝置,各種瞄準鏡應運而生。不過兩邊似乎根本就沒什麼關係,研究瞄準的就專注於瞄準鏡,研究制導的就成天鼓搗子彈,鑽了牛角尖。
現在看到這個陰差陽錯出現的鐳射制導裝置,他們不由得想到,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達到一種類似鐳射制導的功能的話,是不是就能夠達到相應的作用了?至少總比現在雙方陷入瓶頸要好吧?
於是,研究子彈的把研究瞄準的那幫人給拉了過來,這些人都是軍方的科學家,自然是一拍即合。雙方利用各種技術,改良了各自的現有成果,拼合起來之後,就形成了自瞄系統的原始雛形。
最開始的 自瞄系統,子彈的作用依然很高,因為當時的感測器和瞄準系統都不夠完善。槍身上的瞄準鏡蒐集目標的資訊,利用各種訊號作為引導,帶動子彈修正彈道,並且力求完美,所以成本依然不低。
後來,在實戰實驗當中,這些沒怎麼上過戰場的科學家才發現,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追求完美和百發百中根本就是痴人說夢。而但凡上了戰場有資格拿槍計程車兵,槍法都經過一定的訓練,也不用過於渴求系統的精準度。
於是,子彈上的科技水平再次大幅度降低,對於彈道的休整,也保持在了修正彈道範圍內偏離10度的偏角上,再多就沒用了。如果多出來了這個偏角,以子彈的有效射擊範圍和人類戰術的安全距離,那子彈怎麼修正也打不到了。
乾脆的說,如果有士兵出現了這樣的偏角,要麼就是亂開搶,要麼就是腦抽了,或者就是根本看不到敵人,這個時候修正系統也就沒用了。
這樣的情況下,自動制導子彈的成本價才開始下降到一個十分能接受的範圍,開始能夠大範圍生產。而自瞄系統本身,也接替了大部分的修正功能,從一個簡單的收集和訊號發射裝置,變成了主要的輔助部分。
自瞄系統的設計理念從此開始徹底完善,形成了一個獨立科研成果。在上一次戰爭當中,自瞄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後期,技術越來越完善,對面的異族都開始懵逼了。
剛開始的時候,一場大型戰爭基本上只有四分之一的損失,可慢慢地,這種損失就提升到了三分之一。人類好像越來越能殺了?它們還以為是戰爭的歷練讓帝國軍更驍勇善戰了。
不過,當時的全面戰爭,只是為了削減人口,抵消掉異族領地內部的大蕭條,所以後期的死亡速度加快,也導致戰爭的結束時間提前了不少。自瞄系統的犀利可見一斑,從此開始在軍委普及起來。
這些年,自瞄系統的研發自然也沒有停止腳步。對於軍委來說,自瞄系統是軍·隊的基礎之一,絕對不能落下。但是這東西,似乎已經到達上限了,除非人類本身的全面技術發生飛躍式的進展,否則根本沒辦法明顯進步。
這些年來,軍委的研究成果,也不過是將自瞄系統的感測器和資訊蒐集改裝的更加完善。實際上冬小關修改的那些引數,也是最近才出現的概念。引數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除錯系統和槍支,讓系統能夠適配更多的附屬配件,而不是配合設計者的設計習慣。
所以,自瞄系統方面更多的 研究成果,其實只是將不同的自瞄系統設計出來,裝備了更多的武器。從大量使用的制式兵器,擴充套件到了很少使用的兵器,又搭配到了手槍上,然後再擴充套件到了狙擊·槍和單兵火箭筒上。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常規的工作內容而已,修改一下引數,改裝一下安裝模式,契合跟多型別的彈頭,基本上相當於是工業設計師的工作,不具有太多的科研內容。
帝國的研究者也十分坦然的承認,自瞄系統的研究已經陷入了瓶頸當中,所有人都想更進一步,但是暫時也沒有得到什麼成果。所以當許何為他們成立這個專案組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一笑置之。
那些研究了一輩子自瞄的老專家都不敢說打破瓶頸,就算你們都是許何為的水平,可搞科研這種東西,並非是水平高就能搞得好的。瓶頸就是瓶頸,它之所以是瓶頸,受到的限制可不只是人類的思想高度那麼簡單,這要牽扯到人類社會的底蘊和整體的科技水平,以及人類科學對世界的認知程度。
但是許何為從剛開始,就從未將冬小關的研究成果說出來。他深深地知道,這就是瓶頸的所在了。說到底,還是浙西而科學家對於世界的認知程度並不夠,或者說轉變並不夠快。
冬小關能夠將引數修改,他們當然也能修改,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想到將自瞄系統改造成自我學習的方式?那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新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