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事裡面所講述的東西,安小語一看就感覺像是起源的實驗,把人拼湊在一起,什麼四隻手三個眼睛之類的,還特麼有燈光效果,但是最後好像因為出了什麼岔子自爆了,簡直可怕至極。
但是跟這兩篇固始縣相比,其他的兩篇雖然沒有出現什麼怪異的東西,反而顯得更加讓人毛骨悚然。
第二篇故事裡面說道:
“有元十六年,帝樊即皇帝位,百廢待興。朝堂百官鬆懈,混雜不堪,帝樊苦政務,問策於左丞。左丞言:啟民智,行薦舉。帝遂以各州郡縣遞,匯天下有識之士於庭,得大才十六。為政五年,政通人和。”
“時坊間多言,有經世之才沒於花巷,京城多才子與見,皆歎服。帝命大才十六試之,才人掩面而回,俱上表請任,帝遂請於花巷,問其法。此人曰,帝雖政達,民心是尚浮。帝大喜,任右丞。”
“右丞三年,帝出行,自京及東,民赴於途,歌功頌德無數,帝大喜歸京。忽一日夜,太史令偷入帝寢,仗劍挾帝,言說右丞邪鬼之人,雖死而勇諫。帝命侍衛斬之,秘不發喪。”
“次日,帝試於右丞,無異。”
“有元二十五年,帝崩,右丞為帝,百官軍民竟順之。時有鄰使來訪,見百官渾噩似非生人,夜見遊靈四起,服官白麵,眼爍幽光,肝膽俱裂,棄節杖倉皇而回。”
大致意思就是說,有元十六年,那兩個爭奪皇帝位置的幌子終於分出了勝負,一個叫做樊的皇帝即位,國家百廢待興。朝堂上的百官個能不堪大用,而且什麼人都有,皇帝苦惱怎麼治理,於是問左丞相。
左丞相說,應該開啟民眾的智慧,推行舉薦制度。於是皇帝讓各州郡縣層層遞推,彙集天下最有見識最聰明的人到皇庭裡面,一共得到了國家棟梁之才十六個人,一起為政五年之後,國家就開始穩定了、
當時坊間有很多人傳說,有一個經天緯地的人才沒有被荒地發現,辱沒在花柳巷這樣的地方,京城很多有才的人都去花柳巷見這個人,都說這個人確實是有大才的人。
皇帝於是讓當初得到的十六個大臣去試探一下這個人,這些大臣都羞愧而歸,上書請皇帝讓這個人出世治理天下,皇帝於是把這個人從花柳巷裡面請了出來,問他應該怎麼樣治理天下。
這個人告訴皇帝,他雖然掌控了朝堂,改革了制度,政/治通達,但是他還沒有得到民心,民眾都還沒有從心底裡歸順他的通知。皇帝聽了之後感覺正好合了自己擔心心意,於是很高興,將這個人任命為右丞相。
右丞相當政三年,皇帝出來體察民情,從京城到王朝的最東面,路上很多人都聚集在皇帝經過的路邊,歌功頌德之聲不停,皇帝心情舒暢地回到了京城,覺得很滿意。
突然有一天,負責記錄歷史和監督皇帝言行的太史令偷偷潛入了皇帝的臥室,拿著劍挾持了皇帝,說右丞相是邪惡詭異的人,雖然自己會死,但是還是要勇敢地將這些真相說出來。皇帝讓侍衛殺了太史令,但是沒有聲張。
第二天皇帝試探右丞相,沒有發現任何的一場。
有元二十五年,帝樊突然就死了,右丞相登基成為了新的皇帝,百官軍民竟然都接受了這個事情。
當時又鄰國的使臣來訪問,看到朝堂上的官員都是渾渾噩噩的,就像不是活人一樣,夜裡又看到遊走的鬼怪到處都是,穿著官服,臉上刷白,眼睛冒著藍光,嚇得他肝膽俱裂,連使臣的節杖都不要了,趕緊炮灰了自己的國家。
第三篇故事屬於歌功頌德的記載,算是一個當時的文人簡單的筆記,上面寫著:
“有元二十八年,帝出行,舉國歡慶,餘興九日方散,真天子也。”
這句話很簡單,有元二十八年,皇帝出來體察民情,和之前帝樊所做的一樣,全國的人民都沸騰了,都很開心見到皇帝,等到皇帝回了京城之後,歡慶的氛圍九天才徹底消散,這個皇帝真是可以稱為天子。
從內容上來看,這句話是最沒有什麼詭異的記錄了。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故事發生在帝樊死去,那個所謂的右丞相繼任之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出行受到舉國歡迎的皇帝,應該就是當初的右丞相,這個來歷神秘,手段詭異的人。
所有的文字記載當中沒有記錄任何有關右丞相如何掌控了群臣百官,如何殺掉了皇帝,又是如何繼承了皇位的。但是安小語能夠想得到,這個右丞相,絕對是將所有的官員都變成了傀儡。
就像那個鄰國的使臣看到的一樣,這些傀儡一到晚上就會出來四處遊蕩,白天的時候渾渾噩噩沒有自己的思想,很難想象,整個國家是否也都變成了右丞的傀儡。
這樣大概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關於有元的記載這樣難以尋找了。因為有元從二十五年的時候,全國上下就已經沒有活人了!
安小語被自己的想法給嚇了一大跳,忍不住打了個寒戰。
但是她馬上就又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既然有元都變成了鬼怪的城市,最後的這一條記錄到底是什麼人記載下來的?這個人到底是不是有元的臣民?如果是的話,他又是如何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又為什麼會記錄下這樣的文字?
安小語合上了那本書,就看到了書封上面寫著的名字——《黔草齋筆記》。
作者沒有留下真正的名字,只留下了一個黔草先生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