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說成武,李和尚大敗歸來,趙過假裝行軍法,要斬了他。因了諸將求情,方才“勉強”將之放過。透過此舉,把軍中的“歸情”一掃而空,重新凝聚了士氣,鼓舞了三軍鬥志。
軍隊計程車氣上來了,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鄧舍的命令清清楚楚,叫他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拖住察罕。曹州城裡也有燕軍的細作,綜合各方面得來的情報,幾乎已經可以肯定:察罕帖木兒將近缺糧。很有可能,他隨時都會撤走。一旦撤走,以察罕的用兵手段,想再“攔住”他,或者“拖住”他?難上加難,近乎不可能!
這就有一個矛盾出來了。
怎麼樣、才能夠讓李察罕帖木兒安心地留在曹州呢?主動給他們送糧?當然不行!可不送糧,他隨時會撤。那就乾脆猛攻曹州?已經連敗給察罕帖木兒了兩場,趙過有自知之明,知道憑自己的能耐,“守”綽綽有餘;“攻”,恐怕就是肉包子打狗,十有八九,只會徒勞折損士卒。
鞠勝出了一個不算主意的主意:圍城。
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有十倍的兵力你才能去圍殲他;有五倍的兵力你可以進攻他;如果只有兩倍的兵力就和他對壘作戰。
當然,“兵形如水”。在作戰上,並不一定非要拘泥此條。就像李惟馨說的,如果能在“勢”上或者“智”上佔據優勢,那麼就算兵力不如敵人,也是可以大膽進攻、甚至主動圍之的。
可察罕帖木兒不是弱手,首先和他相比:“智”上就不佔上風,不但不佔上風,反而可能處在下風;其次,“勢”上也不佔上風,燕軍雖然在濟寧大勝,但李察罕威名赫赫,如今他親來馳援曹州、坐鎮軍中,誰敢輕視他?至多算是勢均力敵。
一旦圍城,兵力要分散,極有可能反而會被李察罕各個擊破。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後邊,還有一句是“敵則分之”,意思就是說:如果勢均力敵就要儘量使敵人分兵。好嘛,去圍城、分兵,這不是主動在給察罕帖木兒分而擊之的機會麼?
其實說到底,趙過的種種顧慮,究其根本,還是因察罕帖木兒威名太盛,他投鼠忌器,唯恐上當、失利。可以說是“有自知之明”,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
糧,送不得;圍,圍不得。還能怎樣將察罕拖住?
……
苦思兩三日後,趙過得了一計。他這一計,卻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看史書時,偶然間看到了一個戰例,因之觸類旁通、受了啟發,突然想到的。
鄧舍好看史書,受了他的影響,趙過也常手不釋卷,哪怕是在作戰中,只要有時間,也經常會翻上幾頁讀讀的。
這陣子他正在讀《宋史》,因憂慮無計可治察罕,故此夜讀《岳飛傳》。他的本意只是追慕漢人的“抗胡名將”,恨自己不如。可就是從《岳飛傳》裡,他受了啟發。
《岳飛傳》裡記載了一個“岳飛敗賊”的故事。
岳飛奉命剿楊么,“統制任士安不稟王令,軍以此無功”。岳飛行軍法,鞭打任士安,命其餌賊,說:“三日賊不平,斬汝。”任士安就放出風聲,揚言說:“嶽太尉兵二十萬至矣。”但是對面的義軍透過偵查,卻發現其實只有任士安這一支部隊而已,認為他是在“詐言”,只是“虛張聲勢”罷了,便“併力攻之”。“飛設伏,士安戰急,伏四起擊賊,賊走”。
這是一個成功的“餌敵”戰例。
揚言“二十萬”,實際看到的卻只有“一軍”。不管是誰都會認為:這是任士安在虛張聲勢。既然是虛張聲勢,能不“併力攻之”麼?用“宣言”、用“揚言”、用“大話”、用“虛張聲勢”來當餌敵之計,任士安也算是個有謀之人。
啟發趙過的,就是任士安的這個“餌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