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州決戰時,常遇春為何表現得那麼勇猛?很大程度上,其實也就是為了放出去風聲,叫徐州的守軍知道,他帶著過河的五千人在與王保保、賽因赤答忽的決戰中已經損失慘重了,從而使其掉以輕心。這一層且不多說,容在後敘。
再說朱元璋,他既有這個想法,瞞著察罕、瞞著張士誠都可以理解,卻為何也將鄧舍瞞住了呢?
因為徐州就在濟寧的南邊。鄧舍打下濟寧後,誰知道會不會對這座城池突然產生興趣?畢竟,徐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重要之一:先從金陵與海東之間來說。
若是海東佔了徐州,就等若有了一處南下的基地;而若是金陵佔了徐州,則便就等同牢牢扼住了海東南下的道路。
重要之二:再從金陵與張士誠之間來說。
徐州在浙西的上邊,現為張士誠所有,便好似懸掛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隨時可以南下,進攻金陵。而如果被朱元璋奪去,利劍還是利劍,不過卻就變成了是懸掛在浙西的頭上。
金陵就可以徹底斷絕浙西與北方的聯絡,加上金陵在西邊的威脅,就能更好地將其逼迫在浙西沿海一帶,使其不能外出一步。
重要之三:再又從金陵與安豐之間來說。
安豐也在徐州的下邊,拿下徐州,也就等同是在安豐的頭上懸掛了一柄利劍。同時,也再加上金陵。金陵在安豐的西邊,兩座城連成一線,便把安豐完全地納入了勢力範圍之內。
海東現在的發展形勢很蓬勃,不可小覷。
綜上所述,可見奪下徐州這步棋,不但對金陵的近期計劃有利,——能夠鉗制浙西;而且對金陵的長期發展也極其有利,——能夠扼住海東南下的道路,並且打斷海東與安豐的關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朱元璋不是曹操,可卻不妨礙他也會有這個想法。
——正如常遇春對趙過說的:“你我同為宋臣”。大家都是宋室的臣子,那麼誰高誰低?誰大誰小?明擺著從汴梁失守後,小明王、劉福通便肯定是成不了大氣候了,如果打敗了察罕、如果打下了大都,誰說了算?先把海東隔離出去,將安豐控制在手中,總是有備無患。
因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暗取徐州”,是為常遇春北渡黃河的第一個真實目的。
第二個真實目的,正是為了楚丘。
五千人千里迢迢,來到濟寧,總不能白跑一趟。打徐州是一回事,在濟寧留個釘子又是一回事。
試想一下,如果金陵能在濟寧佔個地盤,不要太大,留守的人馬也不要太多,或許在軍事上用處不大,但是對擴大金陵的影響是不是會很有幫助?
而且,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活動在黃河以南,對黃河以北的情況,雖說也有細作探伺,但到底別人的地盤,人生地疏,收集的情報不會很完善。現如今,察罕兵敗,鄧舍崛起山東,正是北方亂戰之際,最適合渾水摸魚之時。所以,放些人馬留下,伺機而動,何樂而不為之?
朱元璋是一個又抱負的人,自然不會將此機會輕鬆放過。
本來以他的考慮,濟寧的大城市他一座不要,只要個小地方,留上幾百軍馬,料來鄧舍剛得了他的援助,肯定也不會吃飽了就罵廚子、過河便拆橋,一轉面就反臉無情。經過他與劉基的再三斟酌後,圈定的地方便是楚丘。
楚丘好啊,小縣城,不大;往南十幾裡就是黃河,渡過黃河南下,然後折往西行,再沒多遠就是徐州。正好兩個地方可以南北呼應。
卻實在沒有料到,賽因赤答忽、王保保兩個人哪裡不好去,偏生就逃去了楚丘!而趙過辦事也太過麻利,吳軍根本都還不知道呢,高延世就已率人趁夜前去奔襲!渡河北上的兩個真是目的,眼睜睜看著還沒有開始行動呢,就先泡湯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