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阻擊戰時,潘賢二便在高延世、李子簡軍中,對整個的阻擊過程非常熟悉,對高延世及其部下在戰鬥中“樂死惡生”的態度,印象極其鮮明。可以說,自他從軍以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將軍,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悍不畏死計程車卒。
就以新生代的海東諸將來做比較,高延世帶軍,威嚴不如傅友德;平易不如郭從龍;受部下喜愛不如柳三,但是卻也有他獨特的魅力。年少、跋扈,鮮衣怒馬,驍勇善戰,有“少不更事”的缺點,卻又有“有氣敢任”的長處。便如西漢時的霍去病,儘管“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卻依然能夠讓士卒甘願隨他赴死,並且常常能夠取得勝利。
故此,潘賢二對高延世的評價極高:“古之卓絕之士,不過如此”!
海東軍中流傳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寧願在郭從龍麾下當個小卒,也不願在高延世麾下做個軍官”。為何有此一句呢?便是因為高延世用兵的特點,他不注意“愛惜兵卒”,所以每逢戰事,他部下的傷亡比例經常都是最大。然而也就奇怪了,雖然有這句流傳的話,但只要士卒們到了高延世麾下,或許是因為受其性格感染,十有八九反而都會以此為榮,並且也都會變得“悍不畏死”。——,一軍之中,主將的性格是最重要的。凡是有特色的主將,一個人,就能影響全軍。高延世便是如此。
趙過豁然省悟,連連拍手,高興地說道:“若、若非先生提醒,俺險些沒想到此人!……,小、小將軍高延世,正該用他來擔當此任不錯。”
“這就請大人下令?”
趙過正要說話,猛然間聽見前方陣裡傳來一陣喊叫,與潘賢二急忙抬頭,定睛看去,卻是常遇春、藍玉殺出了元陣,與蔡遷、馮國勝會合在了一起。吳軍本來是蔡遷在攻陣,因為元軍抵抗激烈,在攻破了幾道防線後,漸漸陷入相持狀態,士卒們有些體力不支,所以剛換了馮國勝居前不久。
常遇春是從內往外殺出的,雖然他帶的騎兵不多,可是也把元軍的陣型衝開了一個缺口。馮國勝藉機大呼,舞槍催馬,帶隊猛攻。
吳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沿著這個缺口,打破了之前的僵持,接連攻破元軍數層的防禦。
好個常遇春,知道機會難得,眼見士氣如虹、元軍節節敗退,心中暗想:“也許攻破韃子右翼便在此一舉了!”突陣出來,不及休息,只又換了一匹戰馬,挺槍奮呼,帶著藍玉諸人復又殺回敵陣。
萬軍陣裡,只見他單馬只槍,就像是一支矛頭,帶著數千吳軍奮勇直進,行經處,元軍盡皆披靡,無人敢與爭鋒。從北方吹來的風變得大了,捲起塵土,拋灑翻揚,瀰漫了整個的元軍右翼。雲層散開,陽光投射下來,照耀在他時不時在塵土中出現的身上,鎧甲反射出的光芒,奪人雙目。
掌旗官舉來了大旗,牢牢跟在他的身後。鮮紅的旗幟颯颯,於陣中翻卷,上邊只有一個斗大的黑字:“常”。
……
燕陣,望樓上。
趙過與潘賢二目睹此狀,面面相覷。
潘賢二嘆道:“勇武至此,已非人力!”他行禮求命,“常伯仁如此悍勇,韃子右翼顯見已然不支,料來很快就會被吳軍攻破。機不可失。請大人下令,命我三軍出戰罷!”
趙過點了點頭,舉起手,示意望樓後的中軍鼓陣準備擊鼓,眼望下看,先點陣左高延世軍的將,下令說道:“養、養由引弓!”
養由引弓端坐馬上,將大斧橫放鞍前,腆胸凸肚,雄赳赳、氣昂昂,抱拳行軍禮,舉著頭,高聲應道:“末將在!”
“命、命高延世,……。”
話音未落,遙見一騎從遠處交戰的吳、元兩軍陣中馳來,舉著一面小旗招展。趙過停下話頭,等其近前。
潘賢二如釋重負,笑道:“大人,常伯仁勇則勇矣,儘管已佔上風,但是仗打到現在,恐怕也是後繼無力了。此定是來請大人出兵!”
趙過以為然。
養由引弓等皆並列樓下,注目等待。
不多時,這人來到,徑直從養由引弓及諸將的行列中穿行過去,到距望樓只有不到五步遠的地方,也不下馬,抱了抱拳,向著樓上高聲說道:“小人吳軍之使,我家將軍有句話想告訴貴軍。”
“請講。”
“請將軍勿戰,壁上觀,觀吾破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