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要想進入濟寧,需得先過徐州,然後再渡黃河。徐州現在張士誠的手中,他是怎麼從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渡過黃河的?
他先從金陵北上至宿州,——宿州在徐州的南邊,現在義軍手中,為梁綿住佔據;然後,借用了梁綿住的一部分兵力,大張旗鼓,偽作主力,冒充是由他率領的,逼近徐州,在城外三十里處結陣,裝出攻城的架勢。
同時,他卻帶著本部五千人,偃旗息鼓,繞過徐州,走西邊五十里外的蕭縣,趁夜渡過了黃河。渡河的船隻是梁綿住早秘密為他備下的。五千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緊促點時間,一夜足能渡過。徐州駐軍既然受到了冒牌“常遇春”的圍困,自然不敢妄動,待得知訊息,真的常遇春早已渡河而過。為時已晚,追之不及。而宿州軍的任務完成,自撤回本城。
此計叫做“瞞天過海”,看似輕而易舉,但其實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實現。比如,如果換個別的將校帶隊,肯定就不會這般容易。之所以能輕易成功,全是因為“常遇春”這三個字的赫赫威名。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人。祖籍河南南陽,宋朝南渡時,為避金亂,其先祖遷到了懷遠賈村,到他已經是第七世了。
適逢紅巾亂起,他先是投奔了在懷遠附近平阿山起事的劉聚,任九夫長,“有所攻剽,遇春敢力深入,必克獲而歸”,由時深得劉聚的愛重。但是,劉聚只是個“盜魁”,“急擄掠,毋遠志”,而常遇春卻是很有志向的,因此在至正十五年,又帶了幾十人“私卒”,轉而投奔了當時在和州的朱元璋。
和州離懷遠有幾百裡,其間很有幾股別的義軍,為何常遇春不改投別人,卻偏偏去投了朱元璋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首先,懷遠離濠州很近,只有四五十里。朱元璋是從濠州出來的,且在濠州時,他已經頗有名氣了,還是郭子興的乾女婿,“根腳”不低。其次,懷遠東南六七十里外,便是橫澗山,朱元璋曾在此“單騎”收降了繆大亨的數萬人,顯現出了出眾的膽識。再次,又便在當年,至正十五年的三月,十萬元軍攻和州,朱元璋以萬人距守,“間出奇兵擊之,官兵數敗,多死者,乃解去”。萬人打敗十萬人,又顯現出了出眾的謀略。
多方面結合,這分明就是一個“明主”的典型。所以,常遇春投奔了他。
不過,在投奔之初,朱元璋出於種種的考慮,沒有立即就重用他。常遇春在投奔不久後,就主動請為先鋒,朱元璋對他說:“爾以飢來歸,且有故主在。”懷疑他前來投奔的動機,不願給他高位。常遇春頓首泣道:“劉聚盜耳,無能為也。倘得效犬馬之力,某雖死猶生。”表露忠誠,“固請”,堅持請為先鋒。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不肯就信用之。
直到渡江取金陵,采石之戰。
“元兵置陣磯上,舟相去三丈餘”,朱元璋麾下諸將皆“莫能登”。“遇春飛舸至”,架著一艘小船來到,朱元璋命之向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這也就好似“投名狀”,一戰奠定了他在吳軍中的地位。
朱元璋乃如他早先所請,授其“總管府先鋒”。“無何,進為總管”。
繼而,蒙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舟師襲據採石”,又奪回了採石磯,“道中梗”。使得吳軍前後不能相接,通往和州的道路也因此而被梗塞。
朱元璋“自將攻之”,“遣遇春多張疑兵分敵勢”。“既合”,兩軍合兵後,“遇春別操輕舸,以精兵橫衝海牙之舟,分而為二”,“左右縱擊,大破之,悉獲其精銳”,“自是元師扼江之勢衰,而南北通矣”。
投奔朱元璋的第一戰,先奪下采石,打通了軍隊向前的道路;然後又戰敗蠻子海牙,挽救了吳軍險些因為“道中梗”而敗亡的命運。
“遂從取集慶路,功最”。
打下集慶(即金陵)後,他又“從徐達取鎮江,復為領軍先鋒”。隨後,“徐達攻常州,而降卒叛,與張士誠合而圍達”,他又奉命“以師援之”,“表裡共擊,大破士誠”,“復為總管”,“進統軍大元帥”。
次年,“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這個“中翼大元帥”,即“帳前五翼”之一。“帳前五翼”,乃是朱元璋的精銳。常遇春得任此職,說明他已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並由此正式進入了朱元璋高層將校的核心圈子。
“尋從達下寧國,分兵取馬馱沙,遂取池州”,池州之戰,大敗陳友諒麾下的趙普勝部,他又是“戰功最”,“進行中書省都督”。又明年,“擢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自採石戰後,這才沒幾年,就做到“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的位置了,簡直是火箭般的升官速度。
又明年,從朱元璋“取婺州”,“復有功”,“進鎮國上將軍,同僉樞密院事”;不久,“以其兵攻攻衢州”,“衢州下”,“進僉樞密院事”。
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去年五月,陳友諒大舉進犯。
常遇春先是“從達守池州,大破陳友諒之眾”,“斬首萬餘級,生擒三千餘人”。常遇春能征善戰不假,但是卻有個不太好的嗜好,就是“殺俘”。經此戰,得了三千多的俘虜,他對徐達說:“此皆勍敵,不殺,為後患。”徐達持重,比較寬厚,認為不能這麼做,“以狀聞”,稟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遣使諭諸將釋之”,命諸將把俘虜放了,“而遇春先以夜坑殺之,止存三百人”,一晚上坑殺了兩三千人。不過,朱元璋喜其善戰,“聞之不懌”,聽說後,雖然不高興,但也沒有見責,只是命令把倖存的那三百人“悉放還”而已。
守池州戰後,次月,閏五月。
陳友諒雖經池州之敗,卻不氣餒,復攻太平。“攻城三日,不得入,乃引巨舟迫城西南,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城遂陷”。太平守將朱文遜戰死,花雲不降亦死。既得太平,已經開啟了通往金陵的門戶,陳友諒遂在採石磯殺掉徐壽輝,自稱皇帝,“遣人約張士誠同侵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