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鄧舍的本意是加強對他的控制,但就顏之希而言,他反正死心塌地投靠鄧舍了,對此也並不在意。沒有了後顧之憂,他更開足馬力,見過鞠勝,隨後奔波城內,又接著見了國用安等人。
這些人皆飽讀詩文,泡製出些歌功頌德的東西出來,簡直易如反掌。接下來的幾天中,經過他們巧妙的引導,《滿堂滅倭勢》即順順利利成為了益都文人、儒林,士子間輿論的重點。甚至,漸漸地開始向下層百姓波及,不論益都何地,凡有人聚集之處,談論最多的話題無不是王士誠的這一場劍器舞,並及由此延伸開來的“武功卓著、前程遠大”等等。
所有的人,有些是故意,有些是受了引導,總之,他們似乎全部忘記了,真正剿滅倭寇的到底是誰。
……
“輿論已經造成。佟、楊、郭諸將這兩日來,凡有宴請,亦皆有意無意地把話題往聯手進攻大都上引。並按照主公的吩咐,隱晦許諾,若益都願意參戰,則外援之事可交我海東負責,請他們儘管放心。”
“益都諸將有何反應?”
“如今益都上下,對王士誠的讚頌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連帶益都諸將外出,街道上也往往有認識、不認識的人對他們翹大拇指。他們從沒受到這樣的待遇,一個個與有榮焉。老成持重的少,驕傲恣縱的多。”
“田家烈近日有何異動?”
“閉門不出。”
鄧舍與眾人相對一笑。益都的輿論突然出現一面倒,無論先前支援不支援王士誠的,全部眾口一詞地頌揚歌唱,料來田家烈定然如墜雲霧,摸不清頭腦,搞不明狀況。閉門不出,那就對了。
鄧舍拍板決定:“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按潘大人的計策,調走田家烈之事,立即著手施行。”
掀起對王士誠稱頌的益都輿論,本即為說服王士誠出軍的前奏。此之謂:“先驕其志,後動其意。”潘賢二的計策是:借輿論的推動,一石二鳥,先使得田家烈莫名其妙,然後由劉楊出面,提出“大勝之後,不可沒有閱師。海東水師久慕王士誠威名,希望王士誠能撥冗,與鄧舍一道,親赴海邊參與檢閱”。
每逢大勝,必有檢閱,此為海東慣例,益都也常常如此,這藉口用的天衣無縫。王士誠很難找到拒絕的推辭。就王士誠的性格來看,他也不會推辭。但是,田家烈既然疑心鄧舍有詐,那麼在他摸不清狀況、疑雲重重的情況下,聞訊後肯定會出面阻止。阻止的原因不外乎“鄧舍有病”,待鄧舍病好後再說不晚。
然後,海東方面再以鄧舍的口氣,奉書王士誠:先感謝田家烈的關心好意,接著痛快接受田家烈的建議,暫時就不去閱師了。不過,海東水師為助益都遠道而來,艱苦奮戰月餘,今終獲勝,不予理會的話,似乎不妥。怕會傷水師之心。所以,他打算派個人,做為代表,不日趕赴海邊,代為檢閱。
王士誠聽了,會有何反應?
有了“海東水師為助益都遠道而來”這一句,他鐵定不會不理會,必然也會乾脆與鄧舍一樣,派個人隨行往去,代為檢閱。按道理講,他就算派人,百分百也會派個軍中要員,續繼祖的可能性最大,還是搬不走田家烈。
但是沒關係,鄧舍雖身在益都為客,說到檢閱水師,他卻是當然的主。佟、楊、郭諸將,他一個不派。帶來益都的臣子裡,羅國器官職最高,鄧舍就派他去。武將對武將,文臣對文臣。如此一來,王士誠會派誰隨行,呼之欲出。
……
鄧舍病後第六日,遣羅國器往去海邊,檢閱水師。有地主之誼的益都,遣派田家烈隨行而往,帶錦緞、錢鈔無數,以備賞賜所用。
……
次日,田豐的回信傳來,言簡意賅,八個字:“得悉君意,願襄共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