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舍默然。
他念頭急轉,與顏之希見面來,每一句話、顏之希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飛快地在他腦中重又過了一遍。他暗想道:“似乎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且聽他說一說。若然有詐,再殺了不晚。”
他起身整衣,吩咐羅國器出去堂外,與畢千牛把守門口,任何人不許進來。他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不成。非我欺瞞老先生,實在事關重大,不敢大意。請問老先生,從哪裡看出來我來益都,另有所圖的呢?”
顏之希道:“兵者,詭道也。燕王熟讀兵書,心思沉穩。不因為別人的示好便輕易講出真話,成大事的人應該如此。
“所謂旁觀者清。燕王自入益都,雖然除了赴掃地王等人的宴席之外,一直閉門不出,有人拜訪,亦不相見,並且派遣前哨,打探往去安豐的道路,好像真的只是借道山東、面聖謝恩似的。但是,您的臣子們,卻常有外出。儘管注意了避人耳目,奈何您臣子們拜訪的,在下多有相識,上至偽元舊官,下到地方豪門,拉攏士子,博取民心。
“如此,則燕王所圖,不就昭然若揭了麼?”
“此事除了先生,還有別的人看出來麼?”
“燕王真以為益都無人麼?有識之士,無不盡知。”
鄧舍故作驚容,說道:“該如何是好?老先生教我。”顏之希笑道:“燕王現在承認了?”鄧舍道:“還請不吝賜教。”直到此時,他仍舊只含糊承認,不肯親口直言說出“欲圖謀山東”這幾個字來。
顏之希又是欽佩,又是驚詫,心想:“沉穩謹慎,更為難得。”不再追問,說道:“要想化解,也不難。兩個辦法就夠了。”
“願聞其詳。”
“一則,燕王當常與士誠見面。二者,買其重臣,以為美言。士誠其人,與燕王不同。他優柔寡斷,聞言而喜,燕王若能以言語動之,則必可得其信任。縱有識者與之諫言,士誠也定然不會採用他們獻上的計策。”其實,凡有識之士,誰看不出來王士誠並非有為的主公?因此,就算他們看出來了鄧舍欲圖謀山東,會不會與王士誠去說,實在也是兩可之間。
顏之希接著說道:“買其重臣。
“益都貴人裡,不少偽元降官,與士誠並不齊心。且士誠不思進取,貴人中與他貌合神離、離心離德的很多。這些人都在等待明主。燕王可選其有權勢的,收買拉攏。有他們為燕王美言,亦可以迷惑士誠。並對日後行事大有幫助。
“燕王帶來益都的臣子們,在下見過三個,羅參政、王侍御史、楊檢校,皆為人傑,料來別的幾個也不會有稍遜。主明臣能,燕王若肯再用在下的兩策以為裨益。則所圖之事必成。
“即便不成,引起了士誠的警覺。依在下看來,燕王在益都也是有驚無險。何也?燕王后有海東,而士誠前有勁敵,他沒有堅毅的勇氣,肯定不敢傷害您,至多禮送出境。
“且,益都久未有戰亂,城防不嚴,臨海又只有數十里。萬一有變,百十忠勇之士,便能護送您離開。有海東的水師巡弋沿海,隨時可為接應。”
至此,鄧舍才算放下了戒備。顏之希的分析,與他來前的判斷完全一樣。他喜道:“有老先生兩策,吾事成矣。”顏之希三度拜倒,道:“吾也無能,空有祖上的美蔭,與益都有才學之士大部分都相識。願為主公搖旗吶喊,奔走招賢。”
鄧舍大喜。
由顏之希出面,拉攏士子、豪門,當然要比由羅國器等人出面方便太多,勢必會加快計劃施行的速度。他真心實意地把顏之希扶起來,道:“事若果成,老先生當居首功。”
鄧舍叫回羅國器,三人關上堂門,細細謀劃一回。直到天近薄暮,眼看時辰不早,鄧舍才告辭離去。一番會談,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他心滿意足。
次日,顏之希早早起來,精神煥發,準備開始行動,還沒出門,有人給他送來了兩個少女,並及一個紙條。他展開一看,見紙條上寫著:“昨日拜訪,不知老先生侄女亦在府上。未及備下禮物,甚是失禮。今當補上。此兩婢送與貴侄女,一名玉環,一名昭君。”
——
1,無其實,敢處其名乎?
趙武靈王繼位後,發憤圖強,想做一位實實在在的霸主。可在五國互賀稱王的時候,唯獨他不參加。武靈王認為:無王之實,何必居此虛名呢?並通告國人,依然稱自己為“君”。他是一位紮紮實實打基業的君主,後來他胡服騎射,強國富民,確實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