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54 夜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54 夜談 (2 / 3)

“八千九百二十四人。流民有三千八百人,大多從南高麗等地來。餘下的皆為女真。”

這流民能長途跋涉來到關北,多為丁壯,少有拖家帶口的,也就是說,半年多來,不算女真人,雙城多了三千來個壯勞力。分給田地,他們定居下來,平素務農,事若有急,招之即來,便是三千來個現成的兵源。看起來不多,海東、遼東大小城邑上百,要是加在一處,數字可就不小了。——儘管不一定每個城邑,都能做的像雙城這麼好。

至於流民從哪兒召?

類似雙城這些靠近南高麗的,可以從南高麗招。類似甲山這些靠近瀋陽的,可以從瀋陽等地招。類似義州、惠和,這些靠近遼西的,可以從遼西招,也可以從塞外招。類似遼左金、復州這些靠近山東的,可以從山東招。

類似平壤這些近海的,洪繼勳與張士誠的使者簽了有條約,他們主動往這兒送。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四面出擊,或明或暗,雙管齊下。用優惠的政策,像海綿吸水一樣,把鄰國沒有田地、流離失所的流民乃至大地主、小地主的僱農、佃戶們,統統吸引過來,壯大充實海東、遼東的人力。

關北貧瘠、天氣條件惡劣,吳鶴年能在短短的多半年裡,召來數千之多的流民,成績非常不錯。

鄧舍好好地誇獎他了幾句,說道:“旬月內,行省的省治便要遷到遼陽。我召你們來,一個問問雙城的近況,一個想徵求你們的意見,如果把你們調來省府的話,在雙城總管府裡,誰比較合適接任你們的工作?”

“旬月內就要遷省治到遼陽?……,遼陽不是還在打仗麼?”

遼陽還在打仗不假。

但是行省的行樞密院經過討論後,一致認為:只要程思忠的上都軍馬一到,以及海東即將增援遼陽的假訊息傳出去,納哈出必然撤軍。而上都的軍馬,目前已經進入了遼東地界,沒有了潘誠在中間的阻攔,三五日內,其前鋒就可抵達遼、沈。

也就是說,至遲半個月內,遼東的戰事便可以基本停息。

對行樞密院的這個判斷,鄧舍還是很贊成的。不過,他沒有給吳鶴年做詳細的解釋,只是笑了一笑,說道:“這個問題,你們不用擔憂。戰事很快就能停下來。”

“是。主公兵威所向,無不披靡。卑臣等忠字當頭,人人踴躍向前。”

不管什麼事兒,吳鶴年總能扯到“忠”上。他一個文官兒,打仗踴躍向前?這馬屁拍的,那是見縫插針,一波又一波。

鄧舍失笑。

他本待不理,看天色已晚,任吳鶴年這麼扯下去,太耽擱談論正事的時間。他說道:“吳大人,你在雙城辛苦了,勞苦功高。你的功勞,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我素來賞罰分明,就算你不‘忠字當頭’,該賞你的,一樣會賞。哈哈。”

含而不露地輕輕點了吳鶴年一下,言外之意:不需如此逢迎。

吳鶴年道:“卑臣之言,句句發自肺腑。如果說,忠誠也是一種錯,主公,您就讓卑臣錯到底吧。”

鄧舍與羅李郎愕然相對,吳鶴年的回答實在出人意料。鄧舍放聲大笑,羅李郎想笑、不敢笑,忍得滿面通紅。鄧舍點著吳鶴年,半晌想出一句評價,說道:“哈哈,哈哈。吳總管,爾真乃妙人也。”

他既然奉承已經成了習慣,就隨他去吧。

鄧舍笑了一陣,不再去管他,轉回正題,說道:“接任雙城總管府總管的人選已經有了,打算從行省左右司裡,派一個人過去。主要是輔佐官兒,需得熟悉當地情況,為人公正可靠,要在地方上有些威望,不能沒有辦事能力。誰比較合適?”

鄧舍口中的輔佐官兒,指的是“同知”。總管府總管以下,地位最高的便是同知。同知,同知,同知總管府事,是為總管的副手。吳鶴年沉吟片刻,請羅李郎先說。

這是一個做人情的好機會。較之別的尋常府縣,雙城總管府定然總會得到鄧舍的更多注意。雙城總管府的輔佐官兒,只要有政績,升官兒的速度也總會比別的尋常府縣官員要快一點。他雖居上位,不與羅李郎去搶。

羅李郎遜讓再三,推脫不掉,方才說道:“雙城總管府判官樸獻忠,華美深密,處世清介,雖為麗人,忠誠可靠。他本為商賈,新近討了雙城名儒家中的女兒做了妻子,在地方有些名望。似可為之。”

“樸獻忠?”鄧舍有點印象。

當初打下平壤,投降的官兒裡也有個叫樸獻忠的,是平壤的西京副留守,現任行省左右司都事。只不過,此樸獻忠非彼樸獻忠。兩個人同名同姓。李成桂的夫人與錢士德勾結,陰謀作亂,平亂過程裡,雙城的這個樸獻忠立有功勞。

開始他因高麗人的身份被關入獄中,不但沒有半分的埋怨之詞,反而鼓勵獄友振作,說大浪淘沙,越是亂,才能越顯出誰忠誰奸,口口聲聲以成為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第一“忠犬”為畢生奮鬥的目標。

他在獄中的言論,後來傳入了鄧舍的耳中,當即就把他釋放,從不記名的吏員,一下子拔擢為記名的首領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