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32 水軍 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卷 回頭遙望鄉關處 32 水軍 Ⅱ (2 / 3)

孩子們後邊,追趕出來一個儒生打扮的中年人,不住口地叫道:“慢點走,慢點走。小心摔著!”孩子們立住身,轉過來,排成佇列,恭恭敬敬地向那中年人鞠了一躬,童聲清脆,一起說道:“先生請回,明日再見。”

那中年人整了整衣冠,也是作揖回禮,道:“明日再見。”

一個大人,一群小孩兒,舉動頗是有禮。對答完畢,他們看見了劉楊等人,小孩兒避開一邊,指指點點,爆出歡笑,打鬧著去了。近日來,外來的人極多,那中年人見怪不怪,微微抱了抱手,自轉身回屋。

藤次郎原為武士的出身,識得幾個漢字,走到近處,屋舍上掛一橫匾,認出來村塾兩字。他了然地點頭,道:“這是村學了。”

走不出十里地,路邊又見一處相似的房舍,大約他們路過的晚了,房舍內空空蕩蕩,透過窗戶去看,桌椅齊全,顯然又是一個村塾。藤次郎不由驚訝,道:“十里一學?料不到平壤文教如此之盛!太平年月,怕也不過如此。”

劉楊含笑不語。

他倒是有心賣弄,可惜這些村學,大多是在年後建成的,他一直處在海上,熟悉水情,對此不太瞭解。

年前,鄧舍徵召了一批高麗文士,除去少數拒不合作的,大部分皆因為懼怕、又或投機的心理而甘願臣服了。鄧舍選其有才幹、名望的,放入清華館,給其清要的職務,觀其行,聞其言,留待後用。才幹不足、名望也不足的,安排入儒學提舉司,隨後廣興學校,每建成一處,就選一人前去任課。

倒也並非十里一學,而是一個合作社一處學校。人煙稠密的地方,合作社多,學校也多些,人煙稀少的地方,合作社少,學校自然也少些。

每十所學校,必有一個學正,由識字的漢人擔任之,不需講課,日常的職責,在巡查、監督、協調、上傳下達。凡學校授課內容,需用漢話。高麗文人懂漢話的多,即便有不會的,他們日常所用,皆為漢字,學起來也快。

學校的教材,統由儒學提舉司編纂。有《樸通事》、《老乞大》這類的現成教材,編纂起來不難。無非刪去其中蒙元的色彩,加入漢、麗一家的說辭;少點大道理,多些有關農業耕作的知識。

平常的農家,顧得上吃穿就算殷實了,沒有閒錢供孩子讀書。因而,學費全免,合作社只需要供應先生的吃穿就行了。先生另有俸祿,由儒學提舉司發給。同時,照顧到農家的辛勞,開課只在農閒,農忙的時候,不強求。但是,有一點,農閒之時,所有十六歲以下,六歲以上的孩子,必須要去聽課。

孩子很重要,如果能先亡其史,然後再能把下一代爭取過來,這個國家也就差不多算消失了。為了保證先生們,任勞任怨,盡職盡責,鄧舍規定三年一轉,考核優良者,願意的,提拔為吏,不願意的,賞賜銀錢,許其回鄉。

港口距離平壤,有好幾十裡地。劉楊看看天色,暮色逐漸轉入夜色,手搭涼棚往前看,隱約可見一點城牆。他加馬一鞭,道:“諸君,走的快一點吧。入夜前,咱們得到達平壤。省的關了城門,又要麻煩。”

幾人紛紛應是,打馬催促,未及三二里,大道上迎面跑過來了一群人。

人數甚多,粗略一看,不下三四百。打頭的是個軍官,喊著口號,其它人排列整齊,一邊跑步,一邊跟著高聲喊叫。四百來人一起叫喊,聲音非常大,驚動的宿鳥亂飛。嚇了眾人一跳。

有不懂漢話的,安撫住坐騎,問道:“他們在喊甚麼?怎麼唱歌似的。”

劉楊指揮著眾人,給他們讓路,回答道:“本來就是歌兒。唱的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兒。……”

煙塵滾滾的,這群人奔跑過去。路過倭人身邊時,沒一個轉頭去看的,一個個目不斜視,精神百倍。跑動間,依然保持行列的秩序。

藤次郎問道:“這是平壤的駐軍麼?定然是晚間的操練了。”

“操練沒錯,卻不是平壤的駐軍。他們沒帶兵器,……,”劉楊指了指隊首的旗幟,道,“瞧見了麼?旗上的圖案。代表軍屯。他們是附近軍屯所的人。要是駐軍操練,不會不全副武裝,早晚負重拉練,至少各三十里。訓練強度,軍屯所遠遠不及的。”

幾個倭人乍舌不已。軍屯所,顧名思義,軍事編制的農夫而已。一群農夫,就能保持這樣的紀律,並且堅持每日的操練不懈。實在不能想象,正規軍隊平時的訓練,又會嚴格到怎樣的程度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