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安排過接防的諸項事宜。為了等李鄴,鄧舍通宵沒睡,這會兒睏倦上來,打了個哈欠。楊萬虎主動告辭,李鄴欲言又止,終於忍耐不住,拾起來舊話,說道:“大將軍,攻打大寧事關重大,千萬不可……”
鄧舍揮了揮手,道:“我心中有數,你下去吧。趁有空閒,先去熟悉下城周的地形,做好守城措施。需得防備韃子不死心,再來反撲。”
李鄴不敢再勸,躬身退下。
……
廣寧前線,元軍帥帳。
開戰以來,潘誠部節節敗退,接連丟失了兩座外圍城鎮,廣寧城池在望。要說元軍的進度不慢,因為除了外圍城鎮,潘誠尚且依據山川,另外設定有連營十三處,多的數千人,少的幾百人,如今殘存下來的寥寥無幾。
然而,也先忽都對戰況並不滿意。
“一月期限馬上就到,我軍能在一個月內打下廣寧麼?”他自問自答,“以本官看來,絕無可能!怎麼向聖上交代?你我死不足惜,遼東局面糜爛至此,死了之後,怎麼向黃泉下列祖列宗交代?長生天在上,諸位大人不覺得羞慚麼?”
國王囊加歹道:“大人不必焦躁。本王已寫了奏摺,派遣快馬送去京師,詳細講了戰況情形,請求聖上稍微多給些時日,用兵之道,在謹慎,不可冒進。要知,廣寧城好打,把潘誠布在城外的連營一掃,攻城就是。問題在駐紮廣寧城後的遼陽軍馬,號稱三十萬,不可不防。”
他望向諸將,道:“諸位將軍,有何良策?”
“末將以為,要解決遼陽軍馬,首在判斷他們的虛實。”
“噢?如何判斷?”
“又首在判斷小鄧為何出現在義州。”
諸將深以為然。
張居敬打義州,他們知道,因為這本為囊加歹下的命令。那麼,囊加歹為什麼下這個命令呢?說來話長。簡而言之,鄧舍促成的。因為,他們判斷錯了鄧舍向潘誠要糧的用意。
潘誠認為鄧舍要糧,目的在藉機拖延。囊加歹的判斷與他一樣。
他分析了鄧舍以往的戰例,總結出個共同之處,那就鄧舍極其擅長忍耐,同時善於拿捏戰機。戰機到來前,他可以百般隱忍;戰機一至,稍縱即逝間,他能夠果斷出軍。
比如:他打遼左,先忍耐關鐸百般刁難,然後趁納哈出與關鐸兩虎相爭。他打遼陽,先忍耐錢士德下毒內亂,然後趁關鐸與雜牌內訌。潘誠的幕僚認為鄧舍“忍而無親”,他認為鄧舍“忍而果決”。
既然“忍而果決”,就不給他“果決”的機會。
當下,囊加歹急令張居敬,催促其加快進攻義州的步伐,破義州,進逼鄧舍左翼,威脅閭陽側的李鄴營以及海州巡檢司。只要鄧舍敢“果決”,遼西元軍即可由義州而下遼左、打遼陽。
至於鄧舍大肆宣揚不日即上廣寧前線的等等言語,用囊加歹的話說:“故作聲勢,示我以虛罷了。”
萬沒料到,鄧舍竟出現在了義州!
囊加歹凝神沉思,道:“計算路途,小鄧應該是提前一到兩天出的軍,不然不會義州才破,他就出現城外。他不是神仙,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那麼,他的本來目的定然不是義州,不在義州在何處?”
“他出軍後,向西而行,目的不會在我主力,末將推斷,他本來之目的定在武平、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