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三向西了!”
黃驢哥詫異:“他還真去毀韃子火炮?”但這事兒,他毫不關心,盾牌陣差不多算是破了,他抽刀下令,“衝!”
紅旗展動,鄧舍鄧三衝出了盾牌陣,豁然開朗。護城河上有兩架飛橋被火箭點燃,熊熊燃燒,更多的飛橋卻已搭好,座座都是兩三丈寬,大批的元軍推著雲梯等物,蜂擁城下。
城頭上檑木、大石滾落,有的落到還未展開的雲梯上,被擋阻在雲梯底部的鐵皮車廂之外,起的作用甚是寥寥。這一次,元軍來的太快,紅巾根本沒曾準備太多的防守器械,豐州固然是重鎮,但在攻破之前,駐守的元軍已經將軍械庫焚燒一空。
沿著護城河奔跑,鄧三人馬少,又是騎兵,速度快,而元軍布在前邊的多是步卒,一路疾馳,略有交鋒,順利到了城西。
眼前的景象頓時叫他倒吸一口涼氣,起先在城牆上觀元軍軍容時候,沒看得全面,那城西一列,足足幾百門火炮。處在團團步卒、騎兵的保護中,綿綿不絕集中攻擊城西城牆。
“沒得打了。”話沒說完,迎面遇上一隊專門阻截他們的火銃手,不遠處,調動來的騎兵也賓士接近。
“退!”
崩天裂地一聲巨響,整個戰場的視線都吸引過來。短暫的停寂過後,元軍歡呼潮水般響起:“城破了!城破了!”
紅巾打豐州,重點就是西城牆,本就受了相當損害,在數百門元軍火炮攻擊之下,這城牆,短短時間之內就坍塌了。紅巾早有準備,臨工趕造用來堵截塌陷城牆的行女牆立刻被推了過來,可也正因為臨工趕造,這行女牆純是木頭所制,可以預見,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鄧三立刻改變命令:“掉頭!撤。”
進城是想都不用想了,當今唯一生路,就是殺出重圍,投往雲內、東勝二州。
——
1,漢軍軍戶:
入元后,政府給漢軍發冬夏軍裝,配備武器,按月發放口糧,每人米五斗、鹽一斤。服裝的不足部分,其他裝備和開支需自理。所有這些費用,由本家和貼戶湊齊後定期送到軍中,稱為封椿錢。
出征軍人的開支是相當大的,13世紀末,征戍遠方,一兵歲費,不啻千貫,相當於米50-100石,加上路上旅途費用,正、貼軍戶常常不得不典賣土地,有的軍戶先有田三十頃,最後甚至淪為乞丐。
2,幾百門大炮。
元至順三年火炮的銘文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等字樣,綏邊討寇軍,是元政府之邊防軍,第三百號馬山,是給這支邊防軍制造的這批火炮的數字編號。也就是說,就此而知,這支邊防軍,最少裝備了三百門火炮。至順三年,西曆為1332年。
在元末農民戰爭中,不說元朝的正規部隊,即使在農民軍中,火炮的運用也十分廣泛。比如,朱元璋“困姑蘇”,“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制“襄陽炮”架五座,“七稍炮”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衛營寨周列城圍,張氏欲遁,不能飛度。銃炮之聲晝夜不絕。”其中,襄陽炮、七稍炮是投石機;將軍筒是火炮。
而蘇州城中,“時城圍既久,熊天瑞教城中作飛炮,以擊我師,城中木石俱盡,至拆祠廟、民居為炮具。”
可以想象,當時炮仗的激烈程度。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到正統九年,四十六年間,根據出土火炮之紀年和序號,可以判定,至少造了十三萬門火銃火炮。也可以由此,判定出元朝時期火炮的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