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編年史 通史篇 1354-1360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編年史 通史篇 1354-1360 (5 / 26)

五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納麟哈剌統領水軍萬戶等軍,會本省平章政事定定,進攻常州、鎮江等處。

五月,命將作院判官烏馬兒、利用監丞八十奴招諭濠、泗,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助之;章佩監丞普顏帖木兒、翰林修撰烈瞻招諭沔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等助之。

五月,以怯薛丹潑皮等六十名從江南行御史臺大夫福壽守禦集慶路。

六月,朱元璋帥諸將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自紅巾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沒,故朱元璋從而取之。

與廖永安舉帆前行,永安請所向,元璋曰:採石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前臨大江,彼難為備禦,今往攻之,其勢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風力稍勁,頃刻及岸。守者陳於磯上,舟距岸三丈許,未能猝登。

常遇春飛舸至,元璋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靡,諸軍從之,遂拔採石,沿江諸壘,望風迎附。諸將以和陽匱乏,各欲取資而歸,元璋謂徐達曰:如此,則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因令悉斬纜,推置急流中,舟皆順流東下。諸將大驚問故,元璋曰:成大事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諸將乃聽命,自官渡向太平,直趨城下,縱兵急攻,遂拔之,平章楊完者布哈與僉事張旭等棄城走,執其萬戶納克楚。太平路總管靳義,出東門赴水死,元璋曰:義士也!具棺葬之。

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謁,安見元璋狀貌,謂習等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我輩今有主矣!師之發採石也,先令李善長為戒戢軍士榜,比入城,即張之。士卒欲剽掠者,見榜愕然不敢動,有一卒違令,即斬以徇,城中肅然。富民陳迪獻金帛,即以分給諸將士。

召安、習,與語時事,安因獻言曰:四海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呆伐,天下不足定也。元璋曰:吾欲取金陵,如何?安曰:金陵,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若據其形勢,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資明公也。元璋大悅,禮安甚厚,由是一切機密,輒與議焉。

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時三帥雖共府署事,而運籌決策,皆出自元璋,將士樂戰,軍民傾向,權歸於一矣。

時中丞蠻子海牙等以巨舟截採石江,閉姑孰口,絕和州軍歸路。方山寨民兵元帥陳埜先,以眾數萬攻太平鎮,甚銳,硃元璋命徐達、鄧愈、湯和引兵出姑孰來迎戰,而設伏襄城橋以待之,埜先敗走,遇伏,腹背受敵,遂擒埜先。

陳埜先之被擒也,朱元璋釋不殺。埜先問:生我何為?元璋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勝則人附,敗則附人。爾既以豪傑自負,豈不知生爾之故?埜先曰:然則欲我軍降乎?此易爾!乃為書招其軍,明日皆降。

蠻子海牙、勒呼木等見埜先敗,不敢復進攻,率其眾還屯峪溪口。

是夏,大雨,江漲,安慶屯田禾半沒,城下水湧,有物吼聲如雷。籤淮西都元由府餘闕,祀以少牢,水輒縮,秋稼登,得糧三萬斛。闕度軍有餘力,乃浚隍增埤,外環以大防,深塹三重,南引江水注之,環植木為柵,城上四面起飛樓,表裡完固。

七月,右副元帥張天祐,率諸軍及陳埜先部曲攻集慶路,弗克而還。

七月,倪文俊復陷武昌、漢陽等處。

七月,命親王失里門以兵守曹州,山東宣慰馬某火者以兵分府沂州、莒州等處。

七月,命知樞密院事答兒麻監藏及四川行省左丞沙剌班、湖南同知宣慰使劉答兒麻失裡,以兵屯中興,招諭諸處,有不降者,與親王禿魯及玉樞虎兒吐華討之。

七月,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桑哥、亦禿渾及禿禿守禦襄陽,參知政事哈林禿及王塔失帖木爾守禦沔陽,如賊徒不降,即進兵討之。

七月,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海道防禦運糧萬戶府。

八月,命南陽等處義兵萬戶府召募毛胡蘆義兵萬人,進攻南陽。

八月,車駕還自上都。

八月,詔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統淮南諸軍討所陷郡邑,仍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以所部苗軍聽其節制。

太平駐濟寧已久,糧餉苦不給,乃命有司給諸軍牛具以種麥,自濟寧達於海州,民不擾而兵賴以濟。又議立土兵元帥府,輪番耕戰。

八月,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於哈兒分之地。

八月,命親王寬徹班守興元,永昌宣慰使完者帖木兒討西番賊。

八月,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與同知樞密院事絆住馬等,自蕪湖至鎮江南岸守禦,同阿魯灰所部軍馬協力衛護江南行臺。

八月,命答失八都魯從便排程湖廣行省左丞孛蘭奚所領苗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守禦蘄、黃、蘭溪等處。

八月,和州鎮撫徐達軍自太平進克溧水,將攻集慶路。

初,陳埜先之為書也,陽為招辭,意實激之,不意其眾遂降,自悔失計。及聞欲攻集慶,私謂部曲曰:汝等攻集慶,毋力戰,俟我得脫還,當與官軍合。朱元璋聞其謀,召語之曰:人各有心,從元從我,不相強也。縱之還。諸軍克溧陽,埜先乃收餘眾屯於板橋,陰與行臺御史大夫福壽合,為書以報太平,言:集慶城三面阻水,不利步戰,晉王渾、王浚、隋賀若弼、韓擒虎、楊素,皆以戰艦取勝。今環城三面,元帥與苗軍建寨其中,連絡三十餘裡,陸攻則慮其斷後。莫若南據溧陽,東搗鎮江,扼險阻,絕糧道,示以持久,可不攻而下也。元璋知其計,以書復之曰:歷代之克江南者,皆以長江天塹,限隔南北,故須會集舟師,方克成功。今吾渡其上游,彼之咽喉,我已扼之,舍舟而進,足以克捷,自與晉、隋形同勢異。足下奈何舍全勝之策而為此迂迴之計耶?乃遣裨將習伯容攻蕪湖縣,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為萬戶。

八月,朝廷遣官移脫脫置阿輕乞之地。高惠以脫脫前不受其女,首發鐵甲軍圍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