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編年史 己亥年各方勢力盤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編年史 己亥年各方勢力盤點 (2 / 2)

一說明玉珍1358年已取成都,非。

三、蒙古:

1、朝廷:

目前當權者為“賢臣”太平,但他不附皇后奇氏,反對“內禪”,因此招到後黨反對。目前蒙古朝廷內帝后兩黨交鋒激烈。

2、勃羅帖木兒:

春,大敗紅巾軍關先生部。屯大同,窺測太原。

3、察罕帖木兒:

五月,察罕帖木兒開始調兵遣將進攻汴梁。自率大軍次虎牢,遣兵南道出汴南,略歸、亳、陳、蔡諸州;北道出汴東,發戰船沿黃河,水陸並下,略曹州(今山東菏澤)以南,據黃陵渡(今河南蘭考東)。又調陝西兵,出函關,過虎牢;山西兵出太行,逾黃河,會師汴梁城下,奪取其外城。察罕帖木兒自屯杏花營(在汴梁城西),指揮各路軍環城而壘,把汴梁圍得水洩不通。劉福通起義軍屢次出戰皆敗,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形勢十分危急。八月,城中食將盡,察罕帖木兒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關保等將商議,分門而攻。入夜,元軍登城,破關而入,劉福通與數百騎護送宋主韓林兒自東門奪圍而遁,元軍俘獲皇后及起義軍家屬數萬,宋政權官員五千餘人。元軍奪取汴梁後,起義軍失去河南,察罕帖木兒勢力大振,朝廷以功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臺御史中丞。於是,察罕帖木兒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數千裡。乃日修車船,繕兵甲,務農積穀,訓練士卒,謀大舉以復山東”。主要基地為冀寧路(太原)。

4、東吳(張士誠):

前年張士誠投降蒙古,被封為太尉後,他就一面割據一方,一面對蒙古虛與委蛇,多次運糧到大都。目前居隆平府(蘇州),領地“北至徐州、南至紹興”。

春,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李文忠攻重鎮諸暨州。張士誠遣將攻江陰,被守將吳良打得大敗而去。秋,攻常州,一度讓城內急缺糧食,但最後又敗。

次年元月,攻擊大宋朝廷,奪取淮上大部分州縣。

方國珍、陳友定及蒙古其他地方勢力等從略。

——

注:

南朝三大將相繼陣亡時間為:

楠木左衛門尉正成,1336年陣亡於湊川。

北田大納言顯家,1337年陣亡於和泉石津。

新田左中將義貞,1338年陣亡于越前藤島城附近。

均為2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小說中提到“藤光秀為南朝潰卒”。查本年前後九州方面南朝失敗的戰役,或許是肝付家餘黨胡麻崎城榆井家和志布志城大姶良家。正平十二年(西1357),北朝日向守護田山直顯軍徹底消滅兩家,清除了日向的南朝勢力。然而旋即在次年被南朝鎮西府驅逐出九州島。

同年,南朝方鎮西(將軍)府在大保原合戰中取得了對少貳大友聯合軍的決定性勝利,從而確立了南朝方在九州島的優勢地位。

本來南朝方重要將領大多已在1340年前陣亡,幕府方面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幕府內部旋即就因政見不同發生了以將軍足利尊氏及其親信高師直兄弟為一方,將軍之弟直義和將軍之子直冬(同時也是直義養子)為一方的大內訌,史稱“觀應擾亂”。這樣就使南北朝之爭變成了三國大戰。

這次內訌最終以保守派直義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但幕府也因此元氣大傷,原來忠於幕府的各地封建領主割據一方,尾大不掉,全國徹底陷入封建混戰。

而南朝鎮西大將軍懷良親王在菊池、阿蘇等忠臣輔佐下,卻乘此良機,主動介入武家內鬥,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南朝控制九州島後,一度似乎中興有望。於是採取利用幕府內部在鬥爭中失敗的武將和地位受到威脅的領主不斷反正的機會,來打擊幕府。但這些“反正者”本身投靠南朝,也是權宜之計(如細川賴之等),因此最終並不能改變大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