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衍親自接見了桓溫,還和他聊了天,在閒話家常之餘,雙方共同回憶了桓彝為國盡忠的英勇事蹟,桓溫也抓住機遇積極表明自己願為皇帝盡忠,為皇帝服務的迫切要求。司馬衍自然大為喜愛,不僅允許他承襲其父親萬寧縣男的爵位,而且見他容貌端莊,器宇軒昂,才學過人,還把姐姐南康長公主嫁給了他。
就這樣,桓溫一躍成為了皇帝的大舅哥,而且由於天子佳婿的身份,終於獲得了涉足東晉政壇的政治資本。
這是桓溫人生最為重要的轉折,獲得皇室的信任是一切成就的前提!
南康長公主是有名字的,叫司馬興男,晉明帝與庾皇后(庾文君)所生,性格剛烈豪爽,頗具男兒氣概!晉成帝覺得如此姐妹和持刀殺人者桓溫正是一對,於是就便宜了他。
司馬興男在歷史中是留有故事的,《世說新語·賢媛》中有記載:
桓溫滅掉成漢後,娶成漢後主李勢的妹妹為妾,甚寵愛之。南康公主妒火中燒,趁桓溫不在,持刀欲殺李氏。但見李氏在窗前梳頭,發垂委地,姿貌絕美。徐下結髮,斂手向公主說:“國破家亡,無心以至。若能見殺,實猶生之年。”神色閒正,辭氣清婉。南康公主擲刀上前抱著李氏說:“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連我看了都會心動,更何況是那老傢伙)。
這事就這麼流傳了下來,後來成了一句成語,叫做:我見猶憐。
由於姻親關係,由於共同的理想(北伐),桓溫和庾翼(媳婦的孃家舅)親近起來,兩人相約共同平定天下。
當時庾翼官至荊州刺史,手握數萬大軍,而且正在準備北伐。剛剛成為天子佳婿的桓溫和庾翼並不在一個級別上,只能給人家打打下手,在庾翼麾下任職前鋒小督。
志同道合者大多互相欣賞,初涉政壇的桓溫自然也得到了庾翼的推薦:“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叔、召伯之任,託其弘濟艱難之勳。”
庾翼死後,正是桓溫繼承了庾翼衣缽,領導對成漢和北方胡族的戰爭。
成年後的桓溫為人豪邁爽朗,有雄風高節,姿貌奇偉,面有七星。史稱桓溫“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劉惔(魏晉八君子之一,有識人之明)曾稱讚他說“溫眼如紫石稜,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並不辜負庾翼的薦舉,也確如溫嶠所言:有奇骨,真英物也!當然,劉惔還說:“不可使居形勝之地,其位號宜常抑之”。劉惔不僅看出桓溫才華橫溢,更看出桓溫志向非常。
或許,真的是相由心生吧!人心中所思所想和所有的志向,日積月累後,會長在臉上。
公元345年七月,庾翼去世,八月,桓溫接替庾翼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東晉在長江上游的兵權。從那一天起,桓溫手握雄兵,居形勝之地(荊州),開始了他的梟雄之路。
其實,庾翼死前希望接替自己的人並不是桓溫,而是他自己的兒子,雖然庾翼非常欣賞、器重桓溫,但並不代表他願意向朋友出讓自己家族的權益。荊州,太過重要!
東晉朝廷在商討庾翼的繼任者時,推薦桓溫的何充(執政中樞)對荊州的戰略地位有過一段精彩闡述:
“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地勢險阻,周旋萬里。得人則中原可定,失人則社稷可憂,陸抗所謂“存則吳存,亡則吳亡”者也。”
那時那地,荊州具備了東晉建國以來最好的社會經濟實力和優越的地理環境,荊州是戰備物資中心,是戰士來源之處,是南征成漢的橋頭堡,是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荊州,由於地處長江上游,是東晉王朝國之西門,隨時影響建康安全,威脅東晉安危。執掌荊州,為桓溫後來的南征和北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並且,從此之後,桓氏的興亡與荊州緊密聯絡在一起。
突然想起《隆中對》中的一段話:“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惜後來荊州丟了,於是,諸葛孔明縱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能坐困西蜀一隅,六出祁山而無功。
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好青年桓溫是決然不會沉溺於溫柔鄉中吃“軟飯”的,否則也絕不會有史書中那般赫赫威名!艱難險阻或者安逸享樂只會讓怯懦者止步,夢想卻會敦促強者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345年,前燕還是東晉的屬國,並沒有後來的那般強大,依然在遼東的土地上東征西討,尋求機遇發展壯大,偶爾也會派遣使者,問候一下作為宗主國的東晉朝廷。強大的後趙還沒滅亡,石虎也還健在,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正和他的兒子們過著殘害人類的好日子,家庭和睦,其樂融融。
那年,剛剛兵權在手的桓溫內心卻是澎湃的,躁動不安的。有志曏者,還需要有實力去實現,現在,他都有了。並不打算等待,渴望建功立業的目光投向了西南一隅的那個國家——成漢帝國。
消滅成漢的戰爭因為桓溫的到來而緊鑼密鼓的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