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0.北伐(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20.北伐(上) (2 / 3)

這是一場對後世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戰鬥,苻生在戰鬥中的表現告訴我們:兇殘,如果用對了地方,也可以稱之為英勇。……桓溫也用行動告訴我們:雖然被嚇壞了,但只要團結起來,還是可以打敗對手的,即使他是惡魔一般的存在。

當是時,前秦首都長安危若累卵,晉軍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三輔之民歸之如潮,百姓簞食壺漿者不計其數。更有年老者望著晉軍旗幟,老淚縱橫:“不圖今日復見官軍!”軍民一家,場面感人,士氣振奮。

承平日久了,生活太過幸福美滿、安逸富足,我們舉目皆兄弟,處處是同胞。根本無法體會那些在異族鐵蹄下苟活的人們見到祖國軍隊時的心情。“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是時代最為悲慘的哭泣。桓溫的到來,給了那些西晉遺民以希望:異族的奴役不會永遠,“我們”終究是會打回來的。

然而,桓溫駐軍灞上之後並未渡過灞水攻擊長安,而是與前秦軍展開對峙。

數萬大軍,千里深入,披荊斬棘,浴血奮戰,到了馬上就要成功的時候突然止步不前,讓人費解,引人遐想。

於是很多人給出瞭解釋:桓溫的北伐是為了獲取聲望而不是收復關中,數次勝利之後,北伐目的已經達到,無意再行進軍。

當時,有個叫王猛的人來到了桓溫的軍營,關於他的到來,史書中有頗為詳細的描述,如下:

“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裡,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

“默然無以酬之”成了桓溫北伐動機不純的最大把柄,惹來了當時人和現代人千百年的非議。也正是因為桓溫的止步不前,讓“三秦豪傑”心生疑惑,對戰爭勝負持觀望態度,“未有至者”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畢竟,在不能確定北伐必勝之前,沒有世家大族願意把家族的興衰壓寶在突然出現的晉軍手裡,即使他們是“自己人”。神州陸沉已經很多年了,誰不是誰的匆匆過客?

對於桓溫停止進軍的原因,其實還有這樣一種解釋:

其一,長安城的守軍並不是孤軍,遊離在城外的苻萇、苻雄的敗軍加上雷弱兒的三萬精兵,軍隊數量並不比晉軍少,甚至在晉軍之上。守軍極有可能是苻健的誘餌,作為統帥,桓溫必須考慮久攻不下時被城外秦軍腹背襲擊的情況。

其二,即使能夠迅速攻克長安,在當時形勢下,也有可能導致北伐軍在攻克長安後被周邊秦軍包圍的形勢,造成困守孤城的局面。要知道,在長安城外伺機而動的秦軍實力並不比晉軍弱小。

其三,桓溫在等待另一支北伐軍的到來,此刻,司馬勳正從子午谷奔襲長安,桓溫在等待兩面夾擊情況的出現,然後雙方合兵一處,圍困長安,進而切斷長安守軍糧草,逼其出戰。這樣要比桓溫孤軍奮戰更有把握些。

可惜,北伐軍進攻步伐的停止,給前秦創造了佈局反擊的時間。在雙方對峙期間,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司馬勳雖攻破陳倉,但在子午谷被主動出擊的苻雄擊敗,致使桓溫兩面夾擊的戰略企圖破產。隨後,苻雄軍攜勝利之勢,在白鹿原再敗桓溫,北伐軍損失達上萬人,桓溫軍士氣受挫。堅守長安的苻健在固守之餘,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麥熟之際,派遣部隊搶先收割長安附近麥子,致使桓溫就食於敵計劃落空,北伐軍糧草不繼,陷入缺糧困境。

354年六月,先機盡失的桓溫攜關中三千餘家南歸。前秦軍乘勝追擊,屢敗晉軍,至潼關時晉軍傷亡以萬計。桓溫退兵之後,負責策應的司馬勳退回漢中,前涼王擢退回略陽。

在抵抗前秦追兵的戰鬥中,北伐軍射傷前秦太子苻萇,不久,苻萇即因箭傷發作而死,這也算是桓溫的意外收穫。

第一次北伐至此結束。

桓溫先勝後敗,損失戰士以萬計,然而卻帶給了人們戰勝北軍光復中原的希望。也讓前秦認識到:晉軍之威武雄壯,並不在己之下;晉軍之赫赫軍威,同樣能摧枯拉朽。

那年金戈鐵馬,兩軍再次碰撞之際,才有了“草木皆兵”的故事流傳。

那個向桓溫發表了一番見解和牢騷的王猛,並沒有和桓溫同進退、共榮辱,在桓溫兵敗撤退之際,王猛選擇了留下,等待著尋找一位真正屬於他的主人,演繹一段絲毫不次於桓溫的傳奇故事。屬於君王的謀士,並不願做將軍的幕僚。我們後話再說。

在桓溫帶回來的平民當中,有一老婦曾是劉琨婢女,一見桓溫便潸然淚下:“公甚似劉司空。”這讓一向以劉琨自喻的桓溫大喜過望,忙整冠以問。老婦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桓溫大為失望,為此不高興好多天。

或許,桓溫的北伐若是成功,老婦人的話便不會那般刻薄了。當年那時,劉琨並沒有今日此時桓溫的實力。

桓溫的第二次北伐因羌族叛將姚襄而起。

其實,姚襄心裡很委屈,雖然以前是後趙將領,但後趙滅亡之後便隨父親姚弋仲歸降了東晉,忠心事主,並無二心,在姚弋仲去世之後即率部南歸,為東晉戍守一方。殷浩北伐期間,姚襄是作為先鋒領軍出征的,率先接敵,第一個拋頭顱、灑熱血,勝則全軍跟進,共同摘取勝利果實;敗則斷後阻擊,用鮮血和生命為他人鋪平回家的路。姚襄無怨無悔。

作為北伐軍主帥的大名士殷浩並不信任姚襄,一直以來做事都很講究的殷浩對其一點兒都不講究,不僅派軍隊襲擊姚襄,還多次派刺客對其實施刺殺,但刺殺失敗之後依然讓姚襄做自己的前鋒將軍,古怪至極,箇中隱情就不得而知了。據說後來有刺客對殷浩的做法實在看不下去,到了姚襄軍營後就把殷浩派其前來執行刺殺任務的事告訴了姚襄,姚襄盛情款待刺客,待之如故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