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趙是羯人的政權,而冉閔是漢人。
掌權以後的冉閔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的民族意識是在民族之間的矛盾極度激化的過程中逐漸覺醒的。父子兩代為羯人效忠,自小在石虎膝前成長,冉閔怎麼都覺得自己是石閔,錄屬於後趙皇族。綜合之前的表現,我們可以斷定,冉閔熱愛著他所效忠的那個國家。對於架空石鑑掌控朝政的做法,在他眼裡,是和石遵、石鑑的所作所為性質是一樣的,皇族內訌而已。
然而羯人並不認同,在他們眼裡,石趙永遠都是羯人的政權,能夠當家作主的,也只能是羯人。對於冉閔,他身體流淌的血液,骨髓中充斥的靈魂,註定了他永遠都是漢人,永遠都是羯人眼中的“他們”。用則用矣,想登堂入室成為主人,沒門!家裡養著一隻用來看門的大狼狗,無論有多麼親熟,都不可能讓它和主人們同桌吃飯。
冉閔只是沒有學會叫“汪”!
當漢人冉閔、李農掌控了後趙政權的時候,引起的震動是巨大的,後趙統治階級因爭奪統治權而引起的皇族內訌迅速轉變為了激烈的、不可調和的、全面的民族衝突。
就在冉閔、李農平定石苞叛亂的同時,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在襄國聯合姚弋仲、苻洪等人頒佈檄文,討伐冉閔、李農。
有句話叫“血濃於水”,其實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冉閔的本質是漢人,並不是石虎的親孫子,隨著實力的日益做大並嚴重威脅到石氏集團統治的時候,冉閔必然會遭到包括石鑑在內的石虎子孫們的強烈反抗。父輩留下的大好江山,無論自己兄弟怎麼搶,都不能拱手送於外人。冉閔並不是羯人的骨肉,雖然是石虎撫養長大,但終究是漢人的血脈。喝酒吃肉的時候大家親若一家,但一旦觸動了各自最根本的利益,原本隱藏的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會全部浮出水面。而這,也成為後來冉魏政權遭到胡人勢力聯合絞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之前的數百年間,大漢帝國的強勢和壓迫讓少數民族們堅信:天下胡夷是一家。而且,他們這一家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漢人。在他們眼裡,冉閔和李農,難道不是“漢狗”嗎?
現在要來說一下石袛、姚弋仲、苻洪等人釋出的那道討伐檄文,雖然那是段極度混亂的歷史,但每一項行動和政策都有它的出處和來源,石袛等人釋出的那篇檄文,對隨後的故事具有極大的影響。
內容已經不可查了,早已經湮沒在史書無數次的刪除和篡改中。只有一個由後人根據內容杜撰得來的名字流傳下來:“殺漢檄”。殺,殺死的殺;漢,就是漢人的意思,不過那時應該叫做晉人;檄,即是檄文。整個的名稱是這樣的:殺死漢人的檄文。
這道檄文的目的就不用多作廢話了,它所帶來的影響我並不知道,所掌握的資料也只是一筆帶過,一個字都沒有多提。但是,與之相對應而生的另一道檄文“殺胡令”敝人卻是知之甚祥的,我有理由懷疑:難道,“殺漢檄”會比“殺胡令”相差很多?
只有在最血腥的屠殺之後,才會有最血腥的報復。當我們很多人在叫囂著別人有多麼多麼心狠手辣內心陰毒的時候(可能那個人還什麼都沒有做),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曾經做過的對別人造成的莫大傷害呢?要知道,只有對別人造成了巨大傷害之後,才會恐懼別人對他的報復!於是,自己就先歇斯底里了。
不管怎麼說,有了叛亂就該去平叛,尤其是當皇帝還掌握在被討伐者手中的時候,更不應該持有異議。石鑑的平叛大軍出發了,領軍大將為大都督石琨、太尉張舉、侍中呼延盛,步騎七萬,分路進發。
然而在兩軍交戰之前,國都鄴城的皇宮之內卻發生了重大變故。
首先是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河東太守石暉三人密謀刺殺冉閔、李農,未遂,事洩被殺。隨後,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伏兵三千欲殺冉閔、李農。
孫伏都所率領的三千人全部都是羯人,而且這三千人是在皇帝石鑑不知情的情況下集結的(請注意這一點)。如果說三個人的密謀並不能引起冉閔的重視,那麼,三千羯人自發的行動足以讓他思慮萬分了。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羯人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就敢於和冉閔一戰?每一次的深思,都會讓冉閔驚出滿身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