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鑑等入宮,與母親鄭太后(鄭櫻桃,石邃之母)共商殺冉閔之事。
毫無疑問,冉閔是大功臣,能夠殺死他的罪名只能有一個——謀反。縱觀冉閔的作為,只是拉攏了一下將士之心,可能還發了幾句不該發的牢騷。或許有那個心思,但畢竟查無實據。然而卻是大的威脅,往日功高,今時權重,每一句的不滿都會在朝堂上引起騷動。而這,定會讓身為皇帝的石遵食不知味、夜不安席。君王的疑懼與憂思,也算是冉閔該死的原因了!
除掉手握軍權的將領從來都是個大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兵變。出於謹慎考慮,石遵召開了這個高規格的家庭會議,希望有關各方能達成共識,一決冉閔生死。會議在一片和諧友好的氛圍中進行,融洽而且溫馨,無需過多商議,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殺冉閔)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同意,包括石鑑(在這裡必須提一下)。
表示反對的只有一個——鄭太后。
飽經滄桑的鄭太后再沒了當年的暴戾陰毒(害石虎老婆),反倒成了一個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人。在石遵篡位奪權的大戲中,冉閔居功至偉,這個,連鄭太后都看得見,“若無冉閔豈能有今日!”在她看來,冉閔雖有驕縱,但罪不至死。想想人家為咱們立下的汗馬功勞,驕縱一點又算個啥子嘛?為什麼動不動就要把他殺了呢?那可是咱的大恩人!石遵關於殺冉閔的大討論在鄭太后的反對聲中戛然而止,冉閔也因此躲過一劫。
生理不同導致了心理的差異,相對於男人,女人更傾向於感性。政治永遠都是冰冷無情的,並不容許半點對事物感性認識的存在,哪裡有什麼憐憫與感恩?唯一的關係叫作利用與被利用。無冉閔固然無以至今日,但有了冉閔,今天的日子無論如何也過不安穩。
沒做過什麼好事的鄭櫻桃終於做了件好事(救冉閔一命),最終卻因此害了自己的性命,失去所有,絕子絕孫。可是,曾經,她的陰毒讓別人付出過生命的代價,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真讓人困惑,為什麼,做了善事反倒會受到傷害呢?
我能給予的解釋很膚淺,而且只有一個:這是一個黑白顛倒的時代,沒有正義之分,沒有邪惡之別;道德淪喪,律法……,連“犯獸”都能成為律法,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久歷風雨的鄭櫻桃沒有參透那個時代的生存法則。
本次會議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參與人員皆是皇族至親,本該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然而很不幸,出了叛徒。在會議結束以後,剛剛走出宮門的石鑑就派特使向冉閔報告了會議的全部內容,比如都有哪些人參加,主題是什麼,各自持有的觀點,取得了哪些成果。當然,石鑑自己的態度是被選擇性忽略的。
事實上,石鑑是自己想當皇帝,他想借助冉閔之手除掉石遵。可見,石鑑這個人,只要誘惑足夠,出賣起親兄弟來如翻手覆手一樣簡單,眼皮都不賴眨一下。什麼親情、忠義,怎比得過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寶座。權力,才是我最親的親人,最好的兄弟!石鑑如是想。
真不愧是石虎的兒子!
而冉閔,需要保命。
不需要歃血為盟的儀式,共同的利益讓冉閔和石鑑的結盟只需要一個眉來眼去。是該行動了,晚一步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結局。
得到訊息的冉閔立即挾持了兩個重要人物,司空李農和右衛將軍王基,共謀廢黜石遵。請注意,這裡用了“挾持”兩個字,是的,事發突然,沒有心理準備,不“挾持”一下,人家不跟冉閔幹。隨後(取得二人支援之後),冉閔手下將軍蘇亥、周成在如意觀拘捕石遵(石遵不備,當時正在和婦人對弈),押至琨華殿後將其殺死。同時被殺的有鄭太后、皇后、太子石衍、孟準、王鴛及上光祿張斐。
石遵在位共一百八十三天。
除去篡位那件事幹得不地道外,石遵還是很不錯的。當時,姚弋仲、苻洪、冉閔等人給他的評價是:殿下長而且賢。還有一個叫張舉的(我不知其何許人也!),給他的評價是:燕公斌有武略,彭城公遵有文德。
在石虎的兒子們當中,石遵難道不算是很好的嗎?
繼石遵之後登基稱帝的是石鑑。關於石鑑的介紹就此免了,大家可參考上文中石鑑乾的那個事兒。只多說一句,石遵被捕時曾經這樣說,“我尚且如此,石鑑又能支撐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