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曜是石勒的對手嗎?劉曜是石勒的對手,至少在戰場上,劉曜並不輸給石勒。多年並肩作戰的經歷讓劉曜和石勒都明白這個道理。
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唯一可以比拼的是時間,是耐力,是力量的逐漸積累。還有就是,要去比誰犯的錯誤更少。最後的贏家,往往就是那個犯錯最少的人。
在兩趙分立以後,前趙君主劉曜屢屢舉止失措,始終沒有拿出系統而卓有成效的治國措施,而且,劉曜在軍事上的連續勝利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實際利益。前文已經做出分析,士兵疲於戰,百姓疲於役,國庫疲於花光銀子。
而石勒則恰恰相反,在謀士張賓等人的主持策劃下,石勒在自稱趙王后不久就推出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極大加強了後趙帝國政權穩定性,增強了綜合國力。
幾個重要的措施,我們逐條來看一下。
一、賦稅減半。這是絕對的大事,在依靠農業支撐整個國家的中國古代,沒有什麼比減少賦稅更能讓老百姓擁護的了。而且石勒還有下文,鰥寡孤獨者發放撫卹金(每人賜谷兩石),好吧,孟子的關於老者“衣帛食肉”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其實也就不過如此了,居然在石勒手中得以實現。中原百姓是善良的,很多年食不果腹的他們念石勒的好。
二、建立社稷、宗廟、營建東西官署。這涉及到政治體制問題,做好了這一切之後,世人才會看到一個合法的、正規的、健全的後趙,品牌意味著好的質量,地攤貨往往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當然,若是被一把火燒光,就意味著從此煙消雲散,啥都沒有。
三、派使者巡行州郡,勸課農桑。這是和第一條相呼應的措施,石勒的意思很明顯:糧食我不多要了,但是你們得多產。收糧食的方式難道就只有賦稅這一條?肯定不是,比如:搶。石勒就是靠這個行當起家的,老本行不做了,但並不代表就已然忘記。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至少要保證大兵們搶有所搶!
四、設官分職,各司其事。這一條劉曜也在做,相比於麾下人才濟濟的石勒,幾近族滅的劉曜很是慘淡,勒準在平陽的大屠殺,讓劉曜永遠捉襟見肘。
五、大執法:張賓,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單于元輔:石虎,都督禁衛諸軍事;司兵勳:前將軍李寒,教國子擊刺戰射之法。
六、編撰工作:編撰書籍有《上黨 國記》、《大將軍起居注》、《大單于志》。石勒沒上過學,不認識字,但是這並不妨礙石勒寫書。其實,越是沒上過學的越是希望別人覺得他有文化。比如現在的土豪,往往懷裡揣著博士、碩士的學位證,其實,丫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去了。再比如陳友諒,弒君篡位,殺死恩公的人物,當上皇帝的那一天,他的年號叫作“大義”。
七、封賞功臣、死事之子賞加一等。英雄蓋世的項羽為什麼會滅亡?無它,賞罰不明而已,當他抱著官印睡不著覺的時候,就是他人心離散之際,敗亡不遠之時。
八、釐定習俗:禁國人報嫂(即兄死不得以嫂為妻);禁止在喪婚娶;其燒葬令如本俗。這是一條專門針對胡人生活風俗的措施,以前的他們,挺亂的。怎麼形容呢?……禁國人報嫂之後,父死妻其繼母應該是可以的,畢竟,大趙天王石勒沒禁這一條。
至趙王二年(320年),還繼續進行了若干措施。主要是官員任命方面的,地方上多多舉薦賢良、中正、勇武之士。
確定士族品級,選舉賢才,吸收漢族地主階級分子參與政權。
這些措施能幹什麼?
這些措施能夠激勵將士、安撫民眾、招納人才、增加稅收,對鞏固後趙的統治是有利的。石勒政權的統治因此逐漸鞏固下來,國力與日俱增。此消彼長之下,後趙與前趙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漸縮小,並且呈超越之勢。
相別與劉曜的武力征服,石勒同志在軍事上的作為更為合理,剛柔兼濟,以提升自己的實力為最終目的,不以一仗之勝負論輸贏。
我們來看看石勒和東晉名將祖逖的戰鬥。
320年,祖逖開始了自己的北伐之路。向北,對手就是佔據中原的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