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年二月,河南,汝水北岸,葛陂(今河南省新蔡縣北)。
汝水現在還在,改了名字叫汝河,是淮河的一個重要支流,由西北而向東南。在生態環境沒有被破壞的當時,位於汝水下游的葛陂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勢格外明顯。
洛陽之戰後,石勒在那裡駐軍。
西晉滅亡了,對匈奴漢國來說,剩下的事情就是掃蕩晉朝餘孽。進而佔領中原,經營關中,橫掃江南,然後一統天下。然而關中有了劉曜,石勒的任務,就是向南,渡過長江,攻克建業,捉住鎮守江南的琅琊王司馬睿,然後將整個江南地區劃歸匈奴漢國的版圖之下。
於是,葛陂成了石勒屯兵備戰的最佳選擇,石勒在那裡安營紮寨,徵稅造船,準備著入淮河渡長江,兵鋒直指建業。
宏偉的計劃,優秀的將領,最精銳計程車卒,攜苦縣、洛陽勝利之威勢,沒有人懷疑石勒的勝利會如手到擒來般簡單。在當時,連司馬睿都相信自己敗亡之日不遠。
但很不幸,石勒遇上了大雨,而且是三個月不停的大雨,天公不作美,誰能奈之何?總之,石勒和他的大軍在連綿的雨水裡足足泡了三個月。
果真好大一場雨,及時雨。
和人鬥,石勒是勝利者,抓住了苟晞,消滅了王彌,以後還會剷除王浚和劉琨;和天鬥,石勒卻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疾病瘟疫,沒吃沒喝。還沒開始真正的戰鬥,石勒的軍隊就已經損失過半了,現在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非戰鬥減員”。在那個醫療衛生條件惡劣到一個小小的感冒發燒就足以要人性命的年代,石勒的軍隊在大自然面前的抵抗能力,我覺得,有一個詞是最好的概括:聽天由命。
如果信命,我們真的可以相信,其實,是上天在保佑大晉王朝命不該絕。
古人的戰爭是很有講究的,出兵作戰要看是否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三者齊備,軍無不勝。對石勒而言,卻是另一番景象了,面對長江天險,先失地利;三月大雨,再失天時;至於人和,沒有吃的,沒有後勤保障,所謂人和,空話而已。
石勒進無可進。
那麼撤退呢?
上一年,石勒兼併了王彌,這在匈奴漢國叫同室操戈,對劉聰而言,未經請示,擅殺朝中大將,石勒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再多的封賞也掩蓋不了石勒和劉聰之間的裂痕。石勒若是就此灰溜溜的退回去,那麼劉聰隨時有可能舊賬重提,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示意,在朝堂上就會有人站出來和石勒深刻探討有關於王彌之死的每一個細節,到那時,一切也就由不得石勒自己。
前有強敵,後無退路。陡然間,石勒從不斷地勝利中陷入了絕境。
在問張賓之前,石勒很想聽聽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將軍們的看法。畢竟,石勒很有自己的心思:除了張賓,我帳下就沒有能人了嗎?
當年隨著石勒一起打家劫舍的“十八騎”,此刻已經成了石勒軍中骨幹將領。老兄弟最可靠,石勒向他們投去了詢問的目光。
沒人說話。
右長史刁膺上前,沒辦法,職責所在,乾的就是出謀劃策的活。“咱投降吧!”刁膺滿臉都是深思熟慮後的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