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字元海,匈奴人。他是個有錢人,不是土豪,雖然滿身的土豪裝扮(匈奴服飾),但卻是代代相繼的貴族。從姓氏就可以看出,在大漢朝,一般人不敢姓劉。匈奴人的劉姓是有淵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劉淵的第十八輩祖宗還在世的時候,是那個叫冒頓的匈奴單于,相信大家一定熟悉。人家冒頓並不姓劉,但他的後代卻是和劉邦家的閨女生的,沒辦法,劉邦和他的兒孫們每隔幾年就會送若干宗室女子給匈奴的單于,美其名曰:和親。連寡居的呂太后都曾受到過匈奴單于的熱情邀請。其實就是靠著女人的胸脯多換幾天安生日子,在力不可敵的情況下,真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當漢軍騎兵在草原上所向披靡的時候,外孫子們很乖巧地就隨了姥姥家的姓。
於是乎,劉淵本不姓劉,但代代相傳下來,劉淵也就真的以為自己姓了劉了。
看慣了史書你就會發現,大凡英雄人物的出生,多半伴隨著些光怪陸離的景象以顯示此人物的不同尋常。劉淵他媽懷劉淵的時候,先是夢見魚躍龍門,後又夢見自己吞了個叫“日精”的東西,然後就懷上了劉淵。劉淵他爹是匈奴五部的左部帥,是個部落首領,名字叫作劉豹,但史書上真的沒有提及劉淵的孕育過程和劉豹的關係。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英雄們”和我們老百姓一樣,都有一個凡人的母親,但是,爹卻那麼的不一樣呢?或許,那同樣是個拼爹的時代,光怪陸離的東西總是可以在與地球男人的對抗中取得勝利!
貴族出身的劉淵是不愁吃穿的,家裡面牛羊成群,連人都成群。當然也不愁當官,匈奴左部帥(後來改稱都尉),他爹死了就輪到他,足夠大了!
孝順的孩子有出息,七歲時劉淵死了親孃,當時就已然會“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連身邊的人都被他感動,宗族、部落的人更是對他讚賞有加,深有好感。匈奴人或許還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寓意。但他們一定明白一個道理:不孝順自己爹孃的人,對別人的父母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找人當老大,一定要找個孝順的。
這或許就是中原王朝歷來要“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吧!不孝順爹媽的大哥,不是個好大哥;不孝順爹媽的皇帝,不是個好皇帝。
七歲時的劉淵在無意中用自己的優秀品格為自己打下一個堅實的群眾基礎。今天的七歲的我們,在忙什麼呢?
後來劉淵就七歲多了,生在中原長在漢地的劉淵漢化很嚴重。不得不承認,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不然“孟母三遷”的故事就不會流芳千古。
年少的劉淵酷愛學習,尤其喜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據說幾乎能背下來,很了不起。今天那麼優厚的學習條件,《三字經》我也只是會背誦前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遊牧民族的馬上功夫到劉淵這一代還沒有丟棄,他善騎射、體力過人。作為一個官N代,富N代,可以說,他的優秀足以讓整個司馬家族汗顏。
劉淵還曾有過一段經典的發言:“我每次看書傳的時候,往往禁不住要鄙棄隨何、陸賈的缺乏武功,周勃、灌嬰的缺少文才。道是由人來發揚光大的,一個方面的知識不瞭解,本來就是君子所看不起的。隨何、陸賈遇上漢高祖而不能夠建立起封侯的功業,周勃、灌嬰跟隨漢文帝而不能開創教化的大業,可惜啊!”
振聾發聵嗎?至少應該醍醐灌頂!劉淵說過很多話,這幾句尤其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段獨到的見解,從中,我們幾乎可以體會到什麼才叫做帝王的氣魄。
由此看來,老闆是不容易當的,非得是個複合型人才才行。有了偏科的最終結果就是到後來只能為別人打工。……在二十一世紀,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英語不好,連進外企打工的資格都被取消!國企也不要。
劉淵是文武兼備的。在那個不用學英語的年代,應該叫全才。
成年後的劉淵算得上是個美男子,個高人帥,美髯飄飄。不僅僅姑娘們看見了流哈喇子,連看相的先生見了都吃驚得很,以為當世之奇異。
古人的歷史就是這樣,總要把那些歷史人物描繪的神乎其神,不僅僅在出生前顯露(老媽做夢),長大了走在大街上都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流哈喇子)。或許真的很奇異吧,太原一個叫王渾的名人不僅自己虛心接待劉淵,還專門讓兒子前去拜見。古人是講究禮節的,不像現在,上了公交車都不知道給老人孕婦讓座。在那個時代,讓兒子專門出來拜見客人,可是極大的禮遇,可以把它看做是有意願長久結交世代友好的象徵。
有了禮遇並不代表就有了機遇,以晉代魏以後,整個天下都變了顏色,整個社會從日常生活到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著變化,或許潛移默化,但絕對不容忽視。可唯一不變的,就是中原王朝對匈奴等內遷的少數民族的防範之心。劉淵是匈奴人,而且是個名聲在外的匈奴人,連晉武帝都評價說:即使是春秋時代的由余、漢代的金日磾也不能高出他。厲害吧?可這樣的“厲害”註定了他的不得志。
劉淵的少年到成年,是作為人質留在洛陽的。原因很簡單,中原王朝需要用他來讓匈奴人心有所忌,不敢造次。匈奴人也需要用他來讓宗主國心安,換取和平。可以說,劉淵,從年少時就肩負著家國的使命。
那時候的人們,雖然還沒有完整的大漢族概念,但他們也知道,作為北方“夷狄”的匈奴人不是他們的朋友。幾百年的鬥爭教會他們明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這讓漢人對匈奴人百般提防,唯恐百密一疏。要知道,放虎歸山是極有可能釀成大禍患的。
泰始年間,由於受到王渾的多次推薦,晉武帝準備讓劉淵參與伐吳事宜,遭大臣勸諫而作罷,劉淵的第一次機會失去。
278年,西晉發兵秦、涼二州,準備平定禿髮鮮卑部首領禿髮樹機能的叛亂,但晉軍初戰潰敗,晉武帝準備啟用匈奴五部兵力前去平叛,劉淵的第二次機會來臨。但有大臣勸諫說:蛟龍得到雲雨,就不再是池塘中無法施展能耐的小東西了。一句“蛟龍得雲雨”,使晉武帝果斷放棄啟用劉淵的念頭。第二次機會喪失,並且,彷彿,永遠的失去。
得,劉淵,你就待著吧!誰讓別人說你是蛟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