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留在了現在的恆星系統裡,同時藍星的加入帶來的引力擾動,也讓這個恆星系統內部已經穩定的各大天體軌道陷入大混亂。
藍星會在環繞現在的母恆星公轉一千萬年左右逐漸靠近母恆星,最終突破剛體洛希極限被撕碎,形成一個維持8000萬年左右的恆星環。
但恰好被遠離宜居帶之外的炎星引力給“拽住”,改變了藍星墜入恆星的命運,兩顆行星也因此構成互相圍繞對方旋轉的雙星系統,合併後的公轉軌道質心向內收縮至宜居帶附近穩定了下來。
在此期間自轉速度本來超快的炎星因損失大量的角動量,導致自轉速度急速下降,但體積更小的藍星先被炎星潮汐鎖定,同樣藍星也對炎星施加潮汐力,漫長的十多億年過後,炎星也被藍星潮汐鎖定,至此雙星互相潮汐鎖定。
藍星闖入這個恆星系統期間,原本第二軌道位於宜居帶的行星直接被引力甩飛了出去成為流浪行星,第一軌道行星提前被母恆星潮汐鎖定,第三軌道行星被母恆星引力撕碎墜入母恆星,外圍兩顆氣態巨行星相撞合併成一顆更大的氣態巨行星,並且因此拋灑到太空的物質在重力吸引下形成了多個衛星,有的衛星跟藍星一般大,其中兩顆衛星構成雙星系統並在億萬年後也互相潮汐鎖定。
至此,該恆星系統經歷這場大動盪也重新穩定了下來。
這解釋了藍星能演化出生命而炎星沒有,因為兩顆星球的物質成分完全不一樣,不一樣是因為藍星是外來者,並且在一路上,在恆星外圍期間藍星在沿途捕獲了很多小行星,包括含有大量水冰的彗星,所以有了廣袤的海洋。
作者菌費姥姥勁兒去完善藍星的起源,除了合理解釋雙星系統中的藍星有生命而炎星沒有之外,也是為了讓另外幾個設定有個讓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那就是作者菌設定藍星擁有豐富的黃金礦脈,甚至有露天金山的存在,黃金在地球極度稀缺,具備貨幣屬性,但在藍星豐富到只能淪為一般工業金屬。
這就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了,因為黃金這種重元素在宇宙中都是稀缺的,形成條件苛刻,一般是中子星合併或恆星演化末期超新星爆發等事件才能合成重元素。
憑什麼藍星這麼豐富?
答案就來了,藍星曾經被迫“認賊作父”跟黑洞混過十多億年,黑洞吞噬藍星母恆星期間,會形成吸積盤,這也是合成重元素如黃金物質的關鍵環境,黑洞吸積盤的轉速很快,甚至能無限接近光速,恆星物質被黑洞吞噬,但在黑洞事件視界外圍仍然逃逸出一部分物質。
藍星圍繞黑洞公轉期間,也會接收一部分物質,即便是很少的量被藍星引力捕獲,也足以讓藍星成為一個黃金含量遠超那些正常透過星際分子云坍縮形成的行星。
也就解釋了藍星富含黃金礦脈,同時還有另一個設定,解釋了藍星富含大量天然超導礦石和其他從黑洞吸積盤合成的奇異物質被藍星引力捕獲。
這些設定是為了給主角利用兩界穿梭資訊差優勢,從藍星倒騰東西到地球,地球科技以後出現室溫超導體,主角用科技公司掩蓋,對外稱是公司研究部門合成的室溫超導體,其實是從藍星倒騰來的,從而讓主角在地球具備這種材料的壟斷優勢,
黃金的倒騰價值反而沒那麼大,倒騰過來的最大價值無非就是變現,要搞錢肯定沒有推出黑科技產品來錢快,而且可以光明正大的嘎嘎賺錢。
主角在地球,有藍星的技術支援能在地球有巨大的金手指優勢,反過來主角在藍星有什麼優勢?或者說地球能提供什麼產物可以在藍星那邊稀缺的?
科技肯定不行,設定上都落後藍星500年。
為此,作者菌的解決方案是——糧食!
在設定上,藍星在百餘年前爆發了生態大崩潰危機,物種大滅絕,大氣成分結構鉅變,人無法正常呼吸,糧食危機爆發,秩序崩壞,人口因而銳減七成,飢餓給人帶來了最原始的恐懼,糧食就此成為了藍星的稀缺品。
而主角能從地球廉價且輕易大量獲取糧食,這就成了主角在藍星的金手指優勢。
等到主角初次來藍星時,已經是生態大崩潰過去一百年後了,這時候的藍星秩序已經重建,但藍星世界依舊糧食緊缺,按道理講不應該缺糧,這裡是個伏筆就先賣個關子。
不知不覺已經嘮嗑了兩三千字,設定有點多,再嘮嗑兩幾個兩三千字估計也嘮嗑不完,就在這兒打住吧,感興趣的書友可以去追看新書。
總之,新書就是講主角利用兩界穿梭壟斷兩個世界的優勢,在地球發展科技、成為科技巨頭,向宇宙星辰大海進發,在藍星探索異星世界,互相利用兩界的產物價值倒掛、資訊差優勢實現兩界雙迴圈螺旋式發展壯大,最終主角打造出了一個橫跨兩界的超級帝國。
————
書名《黑科技:橫跨兩界的超級帝國》
已經發布過審,大家可以直接搜尋書名或者點選作者個人主頁,檢視其他作品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