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正德大帝> 第338章 蒸汽鐵甲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8章 蒸汽鐵甲艦 (1 / 2)

西班牙是大明現在在全球利益爭奪中的最大勁敵,甚至可以說目前唯一的對手。

儘管,西班牙在北美洲的勢力已經被大明注入的各方勢力步步蠶食。

但在西歐,西班牙依舊有著強大的軍事勢力,且能對大明在地中海的殖民地形成很大的威脅!

“不能因為距離遠,大明就要放棄休達這塊殖民地,他是我們開採整個北非金銀礦的橋頭堡,現在,西班牙要奪走它,我們決不能答應!

甚至,我們也不能讓西班牙一直騷擾這裡,休達,不能一直處於西班牙的軍事威懾下,那樣,會造成休達地區的貿易長期中斷,於我大明也將是一筆鉅額的損失!所以,我們必須出一支遠征軍隊,將西班牙打疼!打的他不敢招惹我大明!”

近衛軍樞密副使江東在向近衛軍關於應對西班牙軍事威脅的會議上如此說道。

帝國發展到現在,殖民地不能丟失與分割已成了大明士民的共識,畢竟天下人都在殖民掠奪中獲得了好處,或者說,正是殖民掠奪支撐著大明強盛到了現在。

因為吏治清明、政府公共服務完善、百姓福利待遇高以及減稅降賦、強大軍隊的維持都是跟這有關係,不然,大明帝國將會為實現這些盛世特有的標籤而付出龐大的財政開支。

所以,江東對於大明中央帝國應派軍隊遠征西班牙的提議,得到了近衛軍高層的一致認同,朱厚照自然也沒有反對意見,他還希望在有生之年,也來一次豪華的全球航行呢,畢竟他想要做全球的帝王,自然也想看看他打下的江山。

但上天給人的壽命有限,可一個帝國的發展所需的時間卻大於一個人的壽命,因而,朱厚照現在只能想象著帝國的開拓者們是如何在全球貿易中鬥爭的。

當然,朱厚照也想著自己古稀之後,把自己身上的擔子徹底交給朱載壘,好好做一個退休老人,周遊這天下,試想想,如果能乘坐著大明帝國的戰艦進入直布羅陀海峽,看看地中海的風貌也是不錯的感覺。

“遠征自然是必須遠征的,這一點,你把奏疏呈遞上來,朕可以立即准予,但遠征具體事宜如何策劃,總參謀部可有詳細的方案?”

朱厚照收回了思緒,說後就看向了一身戎裝的帝國總參謀長賈應春。

這個曾總督過陝甘(本為陝西三邊總督,主角成立甘肅省,故改為總督陝甘),也總督過兩廣軍務的帝國總參謀長最喜歡的是研究地理,模擬帝國全球戰爭,如今見朱厚照看他,便立即拱手道:“回稟陛下,總參已經擬定了方案。”

賈應春說著就走到地圖轄,開始向朱厚照細細講述了起來,按照賈應春的方案,大明帝國要遠征,最難的還是後勤補給的問題,尤其是大明的軍隊現在已經是槍械化部隊,對後勤供應的依賴程度更大。

所以,賈應春認為帝國要遠征需要先建立幾個後勤補給站,以瓊州、歸仁、滿剌加、果阿、維德角等大明殖民地為後勤補給站,分階段進行後勤補給,相當於上演一場正德版的“鄭和下西洋”,讓遠政部隊一個完整的後勤供應線。

當然,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首先,大明需要在歸化和瓊州建立完備的軍工體系,同時以交趾的糧食作為供應遠征西洋的食物補給,還有以交趾的陸地為依託構成防備體系,以控扼和保障滿剌加的航線,並建立一條可以專門運輸瓊州、歸化一帶的軍械到滿剌加的航運隊伍。

從滿剌加到果阿,從果阿至維德角,再從維德角到休達,也是一樣。

好在大明現在已經具備了打造這個系統工程的雛形,瓊州已經有大明最完備的船塢,而交趾在被大明收復後,也因為大明的強制土改,使得大明在這裡擁有了絕對的統治權威,而使得大明已經在這裡陸續建立起重工業基地與軍工基地。

滿剌加是大明管理最久的殖民地,也一直是由大明軍隊控制著這裡,而大明印度總督蔡克廉正在印度和錫蘭按照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陸續重新佔領並建造了古裡、柯枝、小葛蘭、官嶼、高郎務、別羅裡等港口,以此作為大明前去西洋的補給基地。

除此之外,大明在滿剌加的總督馮嶽也陸續建立起崑崙島、新村、舊港、亞、南巫裡、翠蘭嶼等港口,重現昔日鄭和下西洋後在海外陸續發現的地點。

無論是大明的軍隊還是商隊,從珠江口一直到果阿城,基本上不用擔心任何後勤保障問題,甚至這一帶已經建立了專門的救援艦隊,全天候為這段航線護航和解救遇險船隻,這一帶的海盜也基本絕跡。

真正有挑戰的還是從果阿城到維德角、以及從維德角到休達地區這一區域,好在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過今天非洲南部,而且夏言曾經也按照鄭和的經歷西巡過一次。

何況,大明透過封王海外以及鼓勵大明百姓開發海外,也使得從印度到非洲各處也多了不少大明漢人的據點,倒也不用太擔心迷失方向和找不到合適停泊與補給處的問題。

朱厚照最終決定採納賈應春的方案,先讓大明遠征軍集結于歸化,再從歸化坐船去滿剌加,接著再去果阿,經維德角,抵達休達,然後經直布羅陀海峽,攻擊西班牙。

遠征的軍隊初步確定是主力軍隊一萬多人,由在收復交趾的戰爭中已熟稔水戰,且又在陸軍指揮學院學習過的俞大猷任總兵官,而是非戰鬥人員即負責後勤與宣傳以及通訊、翻譯、技術等也有一萬餘人,合計近三萬。

這是大明精益求精後的人數,與歷史上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的人數差不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