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是威廉皇帝的帝國所玩兒的一個小花招一樣。
皇帝加冕時自稱的,是“德意志境內的皇帝”而並非威廉一世所期望的“德意志皇帝”。因為日耳曼人還有一個傳統活動區域,也就是奧地利,仍舊沒有被征服。所以說“德意志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更會遭到奧匈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對。
當時的德國宰相俾斯麥,對於維持三皇同盟(德皇,奧皇,沙皇)同盟非常在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所當然的要注意奧匈帝國的情緒。
說起來,俾斯麥真的是一個相當偉大的政治家,以及相當偉大的保皇黨。
之所以說他是“偉大的保皇黨”自然是他所主導的“三皇同盟”。
是的是的是的。三個國家,德國,奧匈與俄羅斯,他們在國家層面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矛盾——但是同時,他們在一個方面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
這個方面,就是皇室。
三個國家都是君主制國家。也是當時歐陸上最強的三個君主制國家。在面對民智已經開啟了的,民主共和的巨大思潮與面對革命的威脅之下。三個皇室如果攜手並進,共同鎮壓這一切的話,那麼他們的統治仍舊可以長期的穩定的繼續下去。
而如果三個皇室矛盾,甚至戰爭的話,那麼前景就非常暗淡了。
只是最終,皇室的統治利益仍舊讓位於國家利益。有著眾多不可調和矛盾的三皇同盟,最終還是崩潰而且瓦解了。
一場世界大戰,擊破了歐陸最強大的三個君主制國家。也讓威廉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無比的感嘆——如果他也有一個這麼善解人意的保皇黨宰相的話該有多好啊。
只是很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好的事情。目前赫裡福德家族仍舊沒有一個可以支撐宰相的位置的傢伙。
或者說那個人有,但是威廉用不了。因為那個人就是威廉本人。
原本以威廉作為宰相,而奧托國王作為統治者。一人主導政治,一人主導軍事的雙輪馬車模式,足以讓赫裡福德家族穩定而且迅速向前。
只是非常可惜,愚昧的,或者說,過於悲天憫人的,聖母心腸的奧托國王毀掉了這一切。這讓威廉覺得非常非常的不舒服。
如果說在這場戰爭中,奧托國王仍舊參與的話,那麼威廉就能輕鬆許多。無論是在基輔的正面戰場,又或者是在喀爾巴阡的側面戰場。這位世界上最優秀的指揮官都不會讓人失望。只要有他的支援,那麼威廉現在就不需要委曲求全,他的選擇的餘地可以多很多。
他甚至不需要顧慮那些該死的倫巴第人,可以直接繼續強力的向南進攻。將整個黑暗精靈帝國逼入崩潰的邊緣。
這樣一來,即使鄂圖曼帝國最終仍舊可以勉強維持下去。赫裡福德家族在這場戰爭中的收穫,也絕對要比現在多得多。
“所以說啊,真是可惜。”威廉忍不住又感嘆了一句。再然後收兵,返回諾夫哥羅德。
“在獲得了整個魯塞尼亞之後,諾夫哥羅德已經不適合作為帝國的首都了。”威廉在收兵回去的路上這樣思考著。
在沒有南方的魯塞尼亞與庫曼——欽察草原時,作為首都,諾夫哥羅德也多少有些不合適。
而在南方獲得大量土地之後,諾夫哥羅德就更加不適合了。
所以說,威廉接下來準備向南遷都。而都城的位置,是理所當然的,位於斯拉維世界的中央,同時也是曾幾何時,古典時代的斯拉維帝國的第四座,也是作為首都的時間最長的一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