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禁衛軍重火力叢集的,是超過兩百門火炮。與第一陣列那些比較陳舊,口徑也不高的,那些傭兵部隊自己帶來的火炮不同,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帝國的鑄炮工廠自行設計而後製造的。技術含量與製造水平都相對優秀。而帝國炮兵的實戰經驗,以及日常訓練也要比一般傭兵強得多。可以說,這也是帝國皇帝的一張王牌。
皇帝陛下的最後一張王牌,是他的六個騎兵團,包括兩個胸甲騎兵團,和一個槍騎兵團——這些槍騎兵或者來自喀爾巴阡的貴族家族,又或者來自喀爾巴阡北方,文德王國的騎士們——這些人類世界東方王國的騎士們,仍舊保留著傳統的騎槍衝鋒技術。
最後,皇帝的第三陣列包括那些從傭兵部隊中挑剩下的,小規模的,不夠強也不夠出名的傭兵團。再有,就是皇帝附庸的那些中小貴族們的封建部隊……他們的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之前的戰鬥中,被鐵甲列車日的不要不要的喀爾巴阡驃騎兵殘餘部隊,也包括在內。
從皇帝陛下的這個列陣上,就能看出他的用心險惡——先用可以死的僱傭兵打頭陣,削弱敵人,再然後用主力精銳壓上,一舉奠定勝負。
至於說他的第三陣列……嗯,雖然皇帝陛下沒有明說,但是威廉稍稍猜測了一下,他們的用處有兩個。
第一是為皇帝裝點門面——四萬大軍與六萬大軍說出去就不一樣。以四捨五入的計算方式,卡爾曼四世帶著六萬大軍就能號稱十萬。而帶著四萬人卻不行……
第二則是做掩護。萬一——我是說萬一。如果皇帝陛下萬一輸掉了的話,那麼他就可以把這些渣渣拉出去作掩護,然後自己帶著主力部隊跑。
就是這樣。
與皇帝陛下針鋒相對,聯軍方面的陣列布置是這樣的——原本,按理說,作為“聯軍”他們應該一軍一個陣營,然後分成平行的幾個陣列作戰的。
但是這樣的話,戰敗的可能性太大……再加上布立吞人的“協調”所以最終,陣列布置按照布立吞指揮官約翰·丘吉爾將軍所說佈置的。
法蘭克尼亞的亨利王子為了爭取布立吞人的支援,成功當上皇帝,所以勉強答應。而另一方面,洛泰爾尼亞的那些小貴族,更要看著布立吞人的臉色——甚至有不少小貴族們都在暗地裡商量,是否要像是弗裡西亞一樣,要布立吞國王來兼任他們國王了。所以他們更不成問題。
約翰·丘吉爾將軍不愧是布立吞軍著名將領,排兵佈陣還是相當有一套的。
在他的佈置下,聯軍也組成了三道陣線——以法蘭克尼亞的軍隊作為第一陣列,以布立吞——弗裡西亞軍作為第二陣列,而以洛泰爾尼亞人作為第三陣列。
這個列陣方式與卡爾曼四世的用意基本一致。同樣是第一陣列較強,第二陣列最強,第三陣列純屬糊弄事兒。
甚至比起皇帝陛下的陣列的這個意思還更強一些……
卡爾曼四世的第三陣列至少包括六千名職業傭兵,即使他們比第一陣列的同行們稍微差一些,但也不會差太多。而聯軍第三陣列卻只有不不足一萬人。大部分都不是傭兵,而是封建部隊。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兵種組成上,聯軍第一陣列的火炮數量稍稍超過它的敵人,但也不會太多。而在騎兵上,聯軍騎兵同樣編組了兩個團,與敵人的兵力大致持平。
真正值得注意的,仍舊是披著弗裡西亞皮,實際上是布立吞軍的第二陣列。
足有三萬的布立吞大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雖然比起皇帝的禁衛軍團稍差一些,但仍舊是這個時代有數的精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兩個軍團的標準部隊之外,還有一支軍團,是維多利亞女王陛下經歷了新大陸戰爭後,按照其經驗改裝訓練的。
這個軍團包括兩個與赫裡福德家族軍隊一樣,配備刺刀的純燧發槍步兵團。而另外的三個步兵團兵力配置為燧發槍兵與超長槍兵,按照一比一配置。也就是說,這個軍團足有超過五千名配備燧發槍加刺刀的“新式步兵”這個數量幾乎是敵人的三倍。
除此之外,布立吞大軍還包括有一支配備了超過兩百門火炮的強大炮兵叢集。其中有四分之一的火炮,是最新的十二磅青銅步兵炮。
騎兵部隊,布立吞軍隊同樣比卡爾曼四世多了一個團,他們擁有七個騎兵團的強大突擊力量。包括五個胸甲騎兵團與兩個輕騎兵團。非常可惜沒有槍騎兵。畢竟布立吞軍隊不像是卡爾曼四世那樣挨著傳統騎兵強國,能輕易的搞到大量槍騎兵。
就是這樣,雙方兵力基本持平。在兵種與配置上各有優劣。單單看雙方賬面上的兵力,很判斷這場戰爭的最終勝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