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也不完全是。”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都有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距今大約近六百年前吧,當時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因此,這一枚金印很有可能就是當年漢光武帝所賜的那枚金印!”
“不過當時朝賀的那個倭奴國並不是現在的倭國。”
“難道還有其它倭國?”
“東漢初年,當時的東瀛列島上有許多土著部落走向國家過渡,結成了不少部落聯盟,形成了大大小小數百國,其中在現在的筑紫島上,有一個較強大的部落聯盟勢力較強,為了能夠凌駕於其它部落王國之上,於是遣使朝見漢朝皇帝。當時的光武帝瞭解到東瀛諸島部族的風俗後,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
“倭國,其實國名正是來源於我天朝所賜。不過當時的這個倭國,只是東瀛諸島中筑紫島上較強的一支勢力,而如今的倭國朝廷,其實是後來在大和島上諸國中的大和部,擊敗其它部落,最後建立起的大和朝廷,包括原先筑紫島上的這受漢天子所賜的倭國,也被併入其中。後來我中原與東瀛往來,依然以倭稱呼其名。”
“原來此倭非彼倭啊!”單雄信這才有點搞明白了。
“可這金印上刻的卻是漢委奴國王印啊!”
“委也可通倭,另也有委任之意,另外當時筑紫島上確實有個奴國,人口數萬戶。”
《說文解字》中,委表示隨從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順從、恭敬的人。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三國曹魏時期,筑紫島第一大國邪馬臺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中原王朝也首次向倭國派出使者宣撫。
“這幾天我又翻看了不少史書記載,也問詢了不少有學問者,查到了一些有趣的東西。其實不僅漢光武帝曾賜金印給倭國王,在曹魏時,倭國王也曾獻派人經朝鮮赴洛陽,獻奴婢布匹等物與魏帝,獲魏帝賜《親魏倭王》稱號,並金印、銅鏡等物。而當時這個倭王,還是個女倭王,其本國名原為邪馬臺國。”
邪馬臺國其實就是當年派使者朝東漢光武帝的那個國家,在筑紫島北部,也就是現在的那津一帶。後來該國發生內亂,乃共立女子為王,到曹魏時,這個女王名叫卑彌呼,在筑紫北部的邪馬臺之地為都,由她弟弟幫忙治理國家,實際上這時的邪馬臺國,是筑紫島上三十多個倭人小國的盟主。”
只是這個邪馬臺國,後來被大和擊敗征服,併入了大和國。
但中原對統一東瀛諸島的大和朝廷,依然稱為倭國。
“當年倭國派使者入中原朝見天子時,曾自稱其祖上為夏後少康之子,封於會稽。其俗斷髮紋身黔面,以避蛟龍之害,後避戰亂渡海到邪馬臺!”
單雄信越聽越玄乎的感覺。
“先前薛延陀人說什麼他們是夏朝天子派去塞北的夷正金天氏之後,現在這倭人居然也自稱是夏後少康之子了。”
長孫無忌卻是笑道,“真真假假又何妨,真的也是有可能的。就算是假的,可他們願意攀附我華夏不也是好事嘛,這樣一來,咱們以後統治這裡也就名正言順了。”
單雄信哈哈笑著,“你們這些人啊,就喜歡彎彎繞,要我說直接打服就好。”
“這個文化認同也很重要的,從肉體上征服,哪裡比的上從根源上同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