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隋唐大猛士> 第1336章 改旗易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36章 改旗易幟 (1 / 2)

七月。

中原大旱,赤地千里。

旱情遍及關中關東十餘道,連荊湘巴漢、江淮等地,也都是千里絕收。

本該已是夏收過後的喜悅豐收之時,可現在地裡乾旱裂開的隙縫,都能塞進拳頭。

中原大秦治下諸郡縣還好,畢竟朝廷從去年就有預測今年會有大旱,還可能有蝗災,於是早早應對佈置。

各地都早早調備糧食,加上對糧食的控制,普遍推行定量配售,防搶購囤積,防糧商趁機居奇囤積漲價,兼之朝廷在各地推廣以工代賑,利用如今災情後出現的民力空餘,於是組織百姓修建一些水利設施,以及修路鋪橋,修補城池啊,城中的地下暗渠改造等等。

百姓雖受災,可去做工都還能賺工錢,直接以糧食抵工錢,家中老小妻兒們就全家上陣去捕蝗,捉多捉少都能換得糧食回來。

對於朝廷來說,數年積蓄,要應付一場大災還是可以的,畢竟旱災其實比洪災又要好的多,也比瘟疫等更好對付。只要有糧食,就不怕他旱。就算旱情嚴重,百姓飲水困難,可人是會走的,甚至可以暫時離開缺水的地方。

一場大旱災,卻沒有引發大饑荒,也沒有出現什麼大流民。

各郡縣的百姓,都留在家中,大家沒有田可耕種了,可還有官府組織的工程要幹,修路鋪橋建城築堤修壩堆水庫,挖水渠疏河道清池塘通暗溝,甚至是城池改造,新建街市等等。

朝廷各地倉庫中的那些糧食,在這個時期,成了最堅挺的貨幣,也成了最穩定民心的保障。

若不是那一片片乾裂的田地,甚至會讓人誤以為這裡根本沒有災情。

不過漢江以南的荊湘,淮南長江以南的江東江西,卻不一樣了。

席捲全國的大旱,讓三藩之地也沒能躲過,林士弘江西道內最大的湖泊,鄱陽湖原本浩淼千里,如今已經旱的成了大草原。

荊湘的洞庭湖,一樣縮減了三分之二。

江東之地,近半的河流斷流。

最要命還是蕭銑的南梁,居然爆發了蝗災。

荊湘之地,湖泊眾多,乾旱導致洞庭湖一帶成為蝗蟲爆發的溫床,在中原各地早早就忙著挖蝗卵、捕跳蝻、捉飛蝗時,南梁卻並沒有什麼動靜。

甚至在稍顯安穩的大環境下,南梁君臣們內部的鬥爭越發的激烈了。

蕭銑和他的諸郡統兵大將們之間,爭鬥越來越激烈。諸郡大將,都是手握重兵,對蕭銑這個皇帝並不怎麼理會,蕭銑自然是不滿的。可當初他除董景珍和張繡這些王爺大將,那也都是靠驅虎吞狼,本身自己手裡並沒有真正可以壓制這些諸將的實力。

於是用這個除了那個,馬上那個就又尾大不掉了,始終還是改變不了什麼。

南梁小朝廷,只剩下了十餘郡之地,可是大大小小的軍鎮數十個,大的統一二郡之地,小的統一二縣,總之都是各自招兵買馬。

在這種形勢下,又沒有秦朝來犯,於是南梁君臣間就忙著削藩和反削藩,大戰小戰不斷。

軍頭們都忙著招兵買馬搶地盤,哪有時間救災滅蝗啊。

哪怕大秦朝廷也早早就給蕭銑等降過詔旨,提醒他們要抗旱滅蝗,預防出現大災大飢。

可誰也沒有正眼理會過。

到了如今,惡果終於顯眼了。

正常年景,南梁就因為大小軍頭們忙著鞏固地盤,招兵買馬的,導致許多青壯都在軍中,風調雨順之時,地裡產出都不行。百姓種的糧食,大部份得上繳,自餘很少。

而今年南梁各郡,夏收十不足二,絕大多數百姓是顆粒無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