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洛陽。
豐收過後的洛陽城,一片繁忙熱鬧。
戰爭對於中原的百姓,感覺已經遠去。各地的官府,正在忙著秋糧的入倉。百姓們把地裡收下的糧食,交完地稅糧後,剩下的便也賣給了上門收糧的官倉,沒有打白條,不用自己費力運到郡縣去,上面直接過來收購,稱量過後,直接如數發放錢帛。
錢都是開元通寶,沒有舊錢,絹帛也都是質量很好的,沒有那種劣絹土帛,甚至連一點火耗都沒算到百姓頭上。
百姓們賣糧熱情很高漲,除了留下家裡的種糧和口糧,其餘的便都排隊賣了去。大家的糧食也很乾淨,曬的幹,吹的淨,沒有什麼土灰碎葉。
各鄉的亭長們親自下鄉,帶著聯防隊員們維持秩序。
糧食一村村收過去,收完後,官倉會直接僱傭當地百姓,再把糧運到鄉里,在那裡再統一運到縣裡,一部份糧食歸入縣裡的社倉以及縣官倉後,其餘的再轉運往郡中,那裡有更大的義倉以及官倉還有大轉運倉。
這個時候,也是郡兵鄉勇們出去的時候,道路上,鄉村裡,城池中,到處都是值崗巡邏的郡兵鄉勇,這種時節,誰要是不開眼想要攔路打劫或者是偷盜,那絕對是難逃法網。一經抓捕,必定判長流邊地屯田。
洛陽城,紫微宮。
皇帝自從長安回宮之後,一直在醞釀著一件大事,頻頻召見朝中重臣元老宰輔們,日夜都在商議著這一件大事。
億歲殿中。
府院宰輔,以及三省六九寺五監一臺一院,只要是五品以上實職官員,今天都聽詔前來議事。
“只要是自認為有應舉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懷牒自投,向所在地的郡縣官府報考,無須像兩漢一樣經過地方官察舉,也不必和魏晉以來那樣經九品中正評定。”
殿上,皇帝提道。
門下侍郎陳叔達立即出言反對。
“臣反對開放給任何人,還是應當加以限制,科舉當只讓士人參與。”
軍功起家的中書侍郎侯莫陳乂馬上反對,“陛下要興科舉,是要為國取士,難道陳侍郎以為只有士人才有資格?”
皇帝從長安回到洛陽後,所醞釀的大事,便是要開科舉考試,以科舉考試來錄取士人。但皇帝的科舉考試與隋朝時的又不一樣,隋朝時是不定期舉行科舉考試,雖說科目多,但是錄取數量卻極少,隋朝的科舉,其實對於國家取士來說,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幾年取那麼一二十人,對朝廷能有何影響?
羅成決定開科舉考試,根本原因還是感受到了現在朝堂上的力量已經有些偏。雖然他成功的利用自己的軍功集團們,把舊士族舊貴族們給打壓下去了。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軍功貴族們一家獨大,朝野上下遍是他們,這已經是一種危險的苗頭。
為了能夠平穩,皇帝決定引入科舉制度,但又不是隋朝的科舉,而是要能帶來真正改變的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