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的時候,噶爾等吐蕃人都垂頭喪氣,覺得比秦人低了好幾等。
倒是秦國使團,那個個揚眉吐氣,甚至有點趾高氣昂的感覺了,尤其是那位禮部員外郎甚至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眼睛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雍布拉康宮,如今是贊普的別宮,每年夏天過來居住一段時間而已。
眼下已經入秋,不過因為公主賽瑪嘎此時在山上宮中,因此噶爾奉贊普之命特帶著秦人過來。
路上,能看到許多前來朝聖拜山的吐蕃人。
因為雍布拉康宮是吐蕃的第一座宮殿,如今早就不僅僅是一座贊普的行宮這麼簡單,還被吐蕃人視為神殿聖地。
信奉苯教的吐蕃人,有轉山磕長頭等習俗。
尤其若是家中有人生病等,他們都習慣請教苯教的法師為他們占卜問神,問過神靈之後,便要許下宏願,進獻香火貢品。若家人病好,那必然是得還願的。最虔誠的還願方式,便是一路磕長頭到雍布拉康宮,轉一轉神殿裡的經筒,為神山上的五彩經幡添幾塊石頭加幾條彩布。
初來的劉仁軌等一路上已經遇到過好多次這些虔誠之人,雖然覺得很神奇,有的人居然能從數百里之外一路磕過來,他們可能要在路上磕上幾年的頭,那真是一路磕頭朝拜過來的。他們會提前做好準備,帶著家人趕著牛羊上路,每天還願的人磕頭前進,而家裡其它人則趕著牛羊跟在後面放牧,到了晚上,帳篷裡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
直到他們到達神殿前,在佛前還願為止,這個過程短的一兩個月,長的三五年不止。
“這是一些虔誠的信徒。”
隨使團前來的那些漢傳藏教和本土道家的僧道們瞭解之後,也不由的為他們的這種虔誠信仰而驚歎。
路邊上,除了這些虔誠的信眾外,還不時能看到一些商隊,以及路邊田地的部落農夫還有他們的奴隸,以及一些牧民。
吐蕃人最初是以耕種為主的農人部落,後來漸漸擴張,才發展才農牧兼具的強國。
那些吐蕃商人,多是往天竺、泥婆羅而去的,他們販去的主要商品便是鹽。鹽這東西,販去天竺,同樣有大利。以往,販鹽往天竺的,是蘇毗人。但現在,這個暴利的買賣為吐蕃人所佔據了。
“山那邊就是天竺嗎?”劉仁軌問。
“去天竺,得一直向南很遠,然後翻越大雪山。”
“天竺是一個國家嗎?”
“不,天竺有許多國家,這些年天竺北方最強大的有四個國家,分別是坦泥沙國和穆裡克國還有高達國以及摩臘婆國。如今諸國最強的,是坦泥沙國的戒日王。”
“在天竺之北,還有一個高山上的國家泥婆羅,國雖不大但實力很強,與我吐蕃向來為聯姻關係。”
臨了,噶爾又不忘記加了一句,“我吐蕃與戒日王也有往來,關係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