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郡,臨沂城。
因城在沂水旁邊,因此城名臨沂。
李秀寧此時正率兵移駐臨沂城中,在她的面前,擺著三封信。
第一封是丈夫羅成給她的,信中羅成說及如今形勢,還告訴李秀寧未來走勢,說戰爭一觸即發且無可避免,讓她早有心理準備。
羅成讓李秀寧提防彭城太守陳稜,這是個死忠,他派人接觸了幾次,結果發現這個傢伙對隋很忠心,於是羅成便放棄了拉攏他的打算。
李秀寧正是得了這封信後,便找了個理由,從梁郡東部碭山的陳稜大營離開的,她以後方有賊匪作亂為由,帶著兩萬餘人的諸郡鄉兵離開,沿汴河而下經彭城進入下邳,然後再逆沂水回到臨沂。
選擇臨沂駐守而不是下邳郡或東海郡,那也是有原因的。
臨沂的西、北、東三面環山,同時又緊鄰沂水這條河流。最重要之處在於,臨沂的南面是黃淮平原,一馬平川。
但其西、北、東三面大山之間,卻又還扼守著幾條通道,既可北上魯郡、齊郡,又可往東北去高密、東萊,南還可順河而下衝彭城,下淮安。
說白了,臨沂就是一座扼守著山東東部山區出口的要地。
戰國時期,齊長城在臨沂境內設定的穆陵關可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關。
駐守臨沂,便是進可攻退可守。
李秀寧對丈夫的戰略部署一眼看透,所以她退到臨沂後,親駐臨沂城中,又分派兵馬屯駐於西、北、東三面的山下,互為支援。
她桌上第二封信,是父親李淵送來的。
李淵來信告訴女兒,朝廷要對羅成動手了,態度很堅決,而羅成很可能會反。但李淵認為羅成造反成功可能不大,畢竟現在天下雖亂,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最重要之處在於,李淵認為羅家根基淺,他舉事,頂多就是一些邊兵支援,並不會有多少門閥士族支援,而得不到他們支援,一個寒門出身的邊將是很難有機會造反成功的。
雖然歷史上也有劉裕、陳霸先這樣的成功先例在,但那時畢竟與如今不同。
李淵讓女兒控制好手裡這支兵馬,他會派建成過來,到時讓秀寧把這支兵馬交給李建成,如此一來,便成為李家的資本。
“你雖為羅家婦,可本是李家女。如今羅成反叛,你不能跟著他做亂,你重回李家來,父親再給你找一個門當戶對計程車閥子弟為你婚配。”
重新拿起這封信再看了一遍,最終李秀寧卻只是搖了搖頭。
她喃喃輕嘆。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現在是羅家婦,為羅李氏,羅在前李在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出嫁從夫,不再從父。對不起,父親,女兒不孝了。”
放下這封信,她又拿起第三封,卻是公公羅貴派人送來的。
羅貴說眼下起兵在即,所以讓李秀寧回東萊,那邊更安全,臨沂這邊,他會派老二承宗來守。
“召諸位將軍校尉們前來議事,我有重要事情通知。”李秀寧叫來親兵。
·······
彭城。
光祿大夫、內史侍郎、參知政事榮國公來護兒趕到碭山,他先到的彭城,可陳稜在碭山大營,於是便又一路趕來。
陳稜扼守的碭山,處於彭城郡、梁郡、譙郡三郡交匯之處,背靠碭山,前俯運河通濟渠。
“榮公,你來晚一步了。”
一見面,陳稜就有些遺憾的告訴來護兒,在他接到朝廷的密旨之前,李秀寧就已經早一步以回去剿匪平亂為由,帶著兩萬餘鄉兵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