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而言之,假若按照全息宇宙理論思想路線去思考,也就同樣可以認為周圍的萬億光年時空,可能僅是一個龐大高維時空在邊界上的虛幻影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智慧眾生在宇宙中的狀況,就完全不會比金魚在球面魚缸裡的狀況好到哪裡去。
這也就引申出一個可怖的事實:
那就是智慧生命無法證明或證偽世界的存在或真實性。
也沒有任何事物、力量、他者可以保證,無窮智慧生命觀察、實驗、理解並總結出的任何一條宇宙規則……是真正正確的。
更沒有任何存在能夠保證,宇宙中真的有什麼規則。
或者說,即便存在規則,亦無法保證它的‘保質期’會有多久。
就好像從前人類一直認為藍星的重力加速度是九點八米每平方秒,可隨著火箭離開星球,越飛越遠,這個資料卻在不斷變小。
接著到了工業時代,自認為科學昌明的藍星人類認為,這個世界的每一天從早到晚都必然會經歷二十四小時。
可實際上,在數十億年前的藍星上,一天時間經歷的小時數只有後來的三分之一。
若是到了遙遠的數十億年後,藍星的一天內小時數,甚至會變成今天的兩倍。
再比如古代的歐羅巴大陸,曾經有一位名為托勒密的天文學家,提出了以藍星為中心的星體運動規則模型。
在這項模型中,人們可以透過給行星的正圓軌道【本輪】新增輔助輪【均輪】來‘精確’的預測星體的運動。
但這種‘精確’只是相對精確,依然比較模湖和粗略。
隨著時間流逝,想要讓其符合觀測事實和人們的日常感受,就得使均輪新增到數十層之多。
著實有些繁瑣和愚笨。
於是在後世,這項規則模型就被哥白尼提出的以太陽為中心的新模型所取代,成為了人們會深切緬懷並崇敬,但不會再大量使用的舊物。
時間來到現代後,想要研究銀河系天體運動的時候,藍星天文學家們又發現,日心說模型遠不如以銀河系中心為原點的模型好用。
於是日心說也被取代了。
總之,穆蒼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宇宙眾生所認為的一切規則,或者所實施的一切為了發現這項規則所進行的科學研究,都不過是在極其短暫極其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去描述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東西而已。
“宇宙規則……”
靜靜思索了一整天的穆蒼緩緩抬眸,用那顆比恆星系還要龐大許多的超維之眼,靜靜看向了遙遠虛空中的閃爍群星。
隱約間,這片單調而幽邃的星空,倏然變成了一方由【未知】構成的無盡大海。
在其中,一座座因為各種緣由而誕生出的智慧文明,就像是海洋深處偶然迸發出現的一簇簇小小珊瑚礁。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珊瑚礁漸漸變大,成為了一座座珊瑚島。
後來,珊瑚島變成了大堡礁。
再後來,就變成了一片片幅員萬里可養育億萬眾生的真正大陸。
智慧眾生就這樣在自身和外界都如此混沌的景況下,在這片名為【未知】的無盡汪洋中不斷披荊斬浪,拓展自己的領土(認知)範圍,不斷創造和製造出超越自己然後再帶動自己超越過往的種種事物和技術。
無數曾經的未知被破解、無數曾經的黑暗被照亮、無數曾經的危險被踏平,最終一一成為了智慧文明可以觸碰並且掌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