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完埃爾斯豪特風車村後,金秋團成員們跟隨導遊乘上中巴,接著向今天的第二個景點——桑達姆民俗村進發了。
桑達姆民俗村距埃爾斯豪特村不到二十公里。
差不多一袋煙功夫,中巴車就駛入了桑達姆民俗村前面的停車場上。
下車後,金秋團成員們跟隨導遊小羅,沿著一條婉延逶迤、乾淨整潔的的鄉間小路,愉悅地向南行進,一會就進入了環境優雅、安靜美麗的桑達姆村。
來到村口後,站在高處向前看去,映入遊客眼簾的,都是十六、十七世紀的古老建築。
進入村莊後,金秋團成員們發現,桑達姆村的所有房屋和小橋,全是木料建造的,完全保留著工業化初期的木製結構與風格。
而且,在桑達姆村的外圍,遊客們還可以看到,這裡也有與埃爾斯豪特風車村相似的風景:
每隔三、五百米,就聳立著一座、兩座古老碩大的風車塔房。
跟在導遊小羅的後面,金秋團成員們進入了一幢用粗大木樁搭建的平房。
這幢平房裡面的佈置,簡直就象個特殊的超市:
平房的四面木牆前面,全都擺放著一米高的商品展示櫃臺。
櫃檯的檯面上,則擺放著遊客難以想到的商品!
什麼商品?
原來,櫃檯上擺放的,全是各種各樣的鞋子!
這些鞋子色彩鮮豔,造型別致,小巧可愛。
當“金秋團”成員跨進平房時,門邊有位金髮碧眼、身材高挑的荷蘭少女,馬上迎著旅遊團,熱情地用漢語說:
“歡迎!歡迎來自、中國的、貴客!”
少女說的漢語,帶有濃重的歐洲人腔調,同時,也顯得有些生硬、有些不夠連貫。
不過,在距離中國大陸幾千公里的荷蘭,能夠近距離地聽到一名外國少女說中國話,金秋團的成員們,心裡還是感到無比親切和高興的。
“你好,美麗的阿姆斯特丹姑娘。”
金秋團中,還是那位山東大漢劉總,也學著迎賓小姐的漢語聲調,跟那位荷蘭少女打了個招呼。
由於他學的“歐式漢語”並不地道,一下就引得金秋團成員們“哈哈”大笑起來。
笑聲一起,木樁平房裡的氛圍,同時也就熱烈融洽了。
“你、好!各位、朋友、好!”
儘管迎賓少女不一定完全聽懂了山東大漢劉總的問候,但她仍以陽光燦爛的笑臉,向金秋團的客人們打著招呼,並將金秋團成員引領到進口右側的一個櫃檯跟前,指著櫃檯里正在勞作的工匠說:
“各位、中國的、朋友,這裡、是我們、現場製鞋、車間,請朋友、參觀、指導!”
金秋團成員隨著少女的手指向櫃檯裡望去,只見櫃檯裡面,有三名荷蘭工匠正在專心致志地製作鞋子。
其中,兩名工匠在用傳統的手工製作木鞋的粗坯,另一名工匠,則在用一臺快速旋轉的機器,對粗糙的木坯鞋進行精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