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閒人> 第390章:周才叫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90章:周才叫陣 (1 / 2)

藩王,在大明一朝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自當年洪武以降,太祖分封眾多兒子至各邊地為王,為的便是強化中央,並以眾兒子以御外敵。

然而,當他死後,他的接班人建文帝在一幫子文臣的鼓動下,便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削藩撤藩的大業。

其實倘若能緩緩圖之,並手段溫和些倒也未嘗不能成功。可偏偏建文帝卻是個急性子,恨不得聖旨一下,立時就能海晏河清,天下底定。

結果不問可知,他四叔燕王朱棣當即就給了這個侄兒最乾脆的回擊。奉天靖難一場做下來,一切繁華俱皆雨打風吹去。建文一朝不過堅持了短短的四年便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烏有,朝野上下殺的人頭滾滾、屍橫遍野,從此後,永樂大帝登極,展開了大明新的一篇。

而也正是因為自己是由藩王造反得了天下,所以,永樂大帝朱棣打從登基後,也同樣進行了削藩撤藩的大業。只不過他卻比他那個侄兒強了太多了,又加上挾著靖難的赫赫兇威,讓一眾藩王俱皆震顫臣服。

是以,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明的藩王實在沒什麼可怕的。然而、但是,正如之前所言,削藩撤藩這等事兒,決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如同永樂大帝那般雄才偉略,至死也未能完成這番大業。又或許老朱家的人實在太能生養,龍子龍孫延綿無窮,老的去了小的又起,及至今時今日,各地藩王雖多有收斂,但那只是對於皇室而言罷了。在各自封地,卻儼然獨立王國,完全就是一方土皇帝般的存在。

安化王,便是這其中之一。

在寧夏、在西北,某些時候,安化王的令喻甚至比聖旨還要好使。整個西北之地,無論大事小事,誰都繞不開這位藩王。

楊一清雖貴為督撫,但在今天這種場合,卻也必須得面子上照顧到了,哪怕他心中如何厭惡這位王爺。

所以,早在定下招婿的日子後,便已將章程送至王府,並客氣的邀請安化王到時蒞臨觀禮。當然,這僅僅是客氣。但無論他願不願意,是不是客氣,這種場面活兒都是必須去做的。

至於來不來……好吧,眼下已經不需要多想了。

蘇默也是首次見識這個時代的王爺,尤其是對這位歷史記載中的造反王爺,心中若說沒一點好奇也不可能。所以在明白了來人的身份後,便凝聚雙目,細細打量過去。

離著有些遠,畢竟王爺的身份豈能讓普通人輕易靠近?可在蘇默變態的目力之下,這點距離還是不足以隔阻的。

這位安化王大約二十四五歲的樣子,身形略有些圓潤,臉上一副笑眯眯的樣子,看上去倒也挺和善的。只不過偶爾眼神轉動之際,卻有一絲陰鶩之意流露,顯然此人並不似表面上那般人畜無害。

臺上眾士紳豪門迎了安化王上首坐了,一番奉承阿諛之後,這才紛紛歸座,正式開始了此番招婿的帷幕。

由禮儀上來宣佈了招婿的規則,規則分為兩個文、武兩個部分。文者以評判出的題目,當場計時作出詩詞,然後由評判和在場所有人評出最優者;

而武者,則不單單要比試騎、射、兵法謀略,還要下場對決,最終決出魁首來才行。

此兩項,由參與招婿的少年人自選。顯而易見,以武參試的,要比以文參試的麻煩的多。

但即便如此,當規則宣佈後,還是大多數人都表示要參加武比。寧夏地處邊關,眾家子弟多都是些紈絝,打架鬥毆是長處,但以文為能的,卻終是在少數。

對於這種現象,臺上楊一清等人也是早心中有數,只不過當真的親眼所見後,卻仍是不由的苦笑搖頭。倒是那安化王顯得興致勃勃,滿面好奇的左右打量著,不時轉頭跟身邊幾人低聲議論著。

蘇默躲在人群中,同時也在留意著他身邊那幾個人。歷史記載中,整個安化王之亂,這位安化王自身並無多少筆墨描述,倒是他身邊那些人卻是著墨甚重。

“那個一身青衫的,便是孫景文了。跟在他身後的,那個三十來歲年紀的,便是孟彬;右手邊那個,則是周昂,也就是那位周公子的老爹,據說極得安化*任。只是從孫景文來了後,這才有些失寵……”

跟在蘇默身邊的,仍是蒙家的蒙簡。見蘇默的注意力在安化王那邊,便低聲為蘇默一一指點著介紹了起來。

蘇默點點頭,目光在周昂等人身上一掃而過,卻著重將目光停駐在孫景文身上。

這位孫公子年紀不大,也就最多二十七八歲的樣子。但是無論面相還是舉止,都透著一股老成穩重。雖不時的和安化王低語著,但一舉一動都恭恭敬敬的,並無絲毫寵臣的矜傲之色。

與他相比,另一位號稱近臣的孟彬則遜色太多,不但時不時的明顯搶話,眼神在看向其他人時,也總是透出一股不屑和傲然之色。甚至在偶爾瞄向孫景文之際,也會不自覺的露出嫉妒之意。雖只是一閃而逝,卻又哪會逃過蘇默的敏銳。

另一邊的周昂則又是一副模樣,並不似孟彬那樣亟不可待的表現,甚至安化王不發問的時候,他也絕不會主動去說什麼。就那麼老神在在的微闔著雙目,仿若老僧入定一般,端的是八風不動。倒是盡顯一個老臣子的驕傲和穩重。

由此一來,便不多言已是將孟彬比了下去。整個左右,唯有孫景文一副不亢不卑的,隱隱與其頡頏。

蘇默看的暗暗讚歎,所謂老而彌辣,便是如此吧。這麼想著,忽又眼睛一眯,隱隱覺得哪裡不對。但細細觀察,卻又一時找不出原因來,不由的蹙眉若有所思起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