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霓衣感到一絲涼意襲來,她吩咐彩雲去拿毛絨披肩。雲霓衣站了門口一小會兒,她感覺肚子無緣無故地一陣絞痛,雲霓衣痛得扶在門框上。疼痛源源不斷地侵襲,雲霓衣支援不住,她直接坐到地上。雲霓衣想叫宮女,但是她喊不出來。她痛得快暈過去了。
彩雲剛好拿著披肩走出來。她看到雲霓衣跌坐在地上,雲霓衣身下有血水流出。彩雲驚慌地喊道:“快傳太醫,太后摔倒了。”
寧啟薇和梁景在御書房議事,寧絨在旁作筆錄。侍者驚慌失措地破門而入御書房,他顧不上眼前的氣氛跪倒在地大聲喊道:“皇上,太后娘娘暈倒了。”寧啟薇問言大驚,梁景鎮定地說:“皇上是一國之長,遇事莫驚慌。”梁景隨即向侍者問道:“太后現在情況如何?”侍者顫抖地說道“太醫在為太后診斷。”梁景對寧啟薇說道:“皇上稍候。臣去去就來。”梁景起身朝寧啟薇作了個揖,隨侍者離去。
寧啟薇放心不下雲霓衣,她匆匆地出了御書房的大門。許昌緊追其後而去,此時還有一個身著御林軍隊服的小孩跟著寧啟薇的步履匆匆而去。
寧啟薇跑步來到紫蘇宮外,寧啟薇遠遠望見梁景站在雲霓衣的寢宮外的屋簷下。寢宮的大門緊閉。寧啟薇心中一緊,她快速地跑向梁景。
守護在寢宮外的侍衛和梁景看到匆匆而來的寧啟薇趕忙下跪行禮。
寧啟薇無暇顧及其他,寧啟薇急切地問道:“太后情況怎麼樣?”梁景答道:“皇上不必擔心。太后即將分娩。”“哦!”寧啟薇鬆了一口氣。
那末,寧啟薇發現梁景和侍衛還跪在地上,她覺得很報歉:“快快平身。朕疏忽了。”梁景和侍衛們應聲而站起來。
這時幾個宮女大聲呼喊:“快看,天上好像有人在飄。”寧啟薇和眾人紛往天上看去。只見天邊霞光之處有一個人站在一朵飄浮的雲朵上,那朵披著金色的霞光朝寧啟薇她們所在的寢宮方向而來。金色雲朵帶著夢幻般的笛聲,有種王者臨駕的氣魄。
金色彩雲緩緩而來。雲彩上的人影愈見模糊。彩雲圍著寢宮繞了幾圈,一群金絲羽雀盤旋在寢宮上方。彩雲憑空消散開來。眾人驚訝於眼前的景像時,寢宮的門被打來。一個宮女欣喜地走出來,跪倒在地:“皇上, 太后生下龍子。”梁景大鬆了一口氣,似乎是有一種擺脫困境的感嘆。
良久,寢宮內傳來一聲洪亮的嬰兒啼哭聲,彩雲匆匆趕來報喜:雲霓衣生了個男孩。眾人都沉浸在驚訝和喜悅之中。寧啟薇發現了一個所有人都未曾發現的細節,那就是跪在地上的那個宮女在彩雲來報喜之前她就預知這一喜訊,似乎有未卜先知之術。
寧啟薇示意跪在地上的宮女平身,宮女也無答謝便站了起來走到寧啟薇身側。寧啟薇仰頭打量著這名宮女。一身普通宮女裝扮,額頭前下垂的髮絲難以掩蓋她的眉宇之間一顆發著螢光的痣。
寧啟薇認定此宮女必定不凡。寧啟薇拉拉這個宮女的手,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宮女答道:“我叫凌雲。”聲音帶有一絲水波盪漾的感覺。凌雲!寧啟薇看著天邊即將消逝的金色雲彩,她似乎恍然大悟。
寧啟薇轉過身去,抬頭對梁景說道:“梁丞相可否借一步說話?”梁景疑惑地看著寧啟薇,答道:“好,皇上請。”寧啟薇走到紫蘇宮內的一口池塘邊停下來,梁景緊隨其後而來。寧啟薇說道:“丞相,朕想將那名叫凌雲的宮女任命為御前顧問。”梁景疑惑地問道:“歷代官員名錄並沒有御前顧問這個官職。臣斗膽請問御前顧問這是做什麼的?”寧啟薇暗道,該死,怎麼忘了顧問是現代社會術語語。寧啟薇搜詢梁景可能聽得懂的術語:“額,額…就是御前秉筆。”寧啟薇說完這話不禁暗自吐吐舌頭。“皇上,把一名宮女擢升為御前秉筆。這是一個荒唐的舉措。恕臣斗膽直言,之前的招考已令百姓不解。若是再行不合定製的舉措必招致眾臣的不解。”
寧啟薇微微一笑,說道:“這些朕略有耳聞,但說到此,朕還沒好好謝謝梁丞相。您的兒子可是曾經救過朕一條命。丞相不可否認他們存在價值。”這…皇上,這並不能忽略他們帶來的弊端。”梁景義正辭嚴地說道。
寧啟薇佯怒,說道:“丞相未免有些太頑固不化了吧!”“皇上忘記先皇曾經授臣教皇上業。先皇如今還躺在床榻上。臣不能先皇失望。”寧啟薇很是懊惱:“丞相難道不曾發現凌雲有未卜先知之能嗎?”“臣認為這僅僅是巧合。不足為證。”
寧啟薇沉思片刻,說道:“丞相,朕與你做個約定。若是凌雲真有未卜先知之能。丞相不能阻擋朕的決定。但是凌雲需留在朕身邊以作觀察。丞相以為如何?”梁景認為寧啟薇只是小孩心性便與寧啟薇作了這個小孩與大人式的約定。
“睿兒,你站在那兒幹什麼?出來。”寧啟薇循著梁景的目標,她看到梁睿正站在他們身後的一棵柳樹下。梁睿怯生生地朝他們走來。
“睿兒你不好好巡視。你跑到這裡來幹什麼?”梁睿帶著純真的童聲:“我是來守護皇上。我怕皇上有危險。”“胡說。這裡有很多侍衛叔叔。皇上怎麼會有危險!”“可是上次皇上落到水裡。”這個梁睿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儘管寧啟薇覺得有些感動,但是她覺得很沒面子:“你放心!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梁景微笑地看著寧啟薇和梁睿像兩隻公雞那樣地鬥著。梁景替他們解圍:“皇上,太后已無大礙。外朝有許多事待臣處理。睿兒,好好巡視。皇上,臣先行告退。”
翌日的早朝,寧啟薇與眾臣商討寧府國喜得皇子的慶賀大典,梁景認為寧府國幾經波瀾,百姓久不見喜氣。為了與民同樂,大典就設在宮外的寧府廣廟場。眾大臣紛紛附議,寧啟薇點頭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