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聽到袁可慶的話,他有些好奇運用中微子通訊網路後,魯班對工業機器人的控制能達到什麼程度。
袁可慶立刻帶領周宇來到比較特殊的生產車間。
他們站在車間外面,隔著透明玻璃觀看車間內部的場景。
這是十多個工業機器人正在加工一個非常龐大的構件,它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四四方方形狀很像硯臺。
裝置的一面是水平面,另一面是多個複雜的曲面。
袁可慶興奮的介紹道:“這是百萬噸磁壓機的核心部件。
我們公司十萬噸的油壓機已經無法加工特殊材料。
超導材料取得突破後,強度更高的磁壓機有了實現的可能。
但磁壓機一面必須保證絕對水平,讓材料受力均勻。
另一面是多個複雜曲面組成,它是用於放置磁場線圈,只有透過這個佈局,磁壓機的磁場才能保持均衡,讓磁壓機每一個平面壓力相同。
水平面的加工較為簡單,但凹槽類複雜異型曲面以前只能靠人來加工。
加工難度太大,機械根本無法實現複雜曲面的加工,但現在人工智慧魯班可以透過中微子通訊網路,指揮工業機器人加工複雜曲面。
最關鍵就是中微子通訊網路的低延遲。
它可以讓人工智慧魯班指揮工業機器人協同工作,遇到任何情況都能及時調整。”
周宇聽到這裡就明白,以前機器人加工在複雜的機械加工領域,都無法和水平達到大國工匠的精英技術人才相媲美。
機器人主要用於重複性加工,和程式較為簡單的加工。
大國工匠加工精度可以達到奈米級,憑藉的就是手感和經驗。
這偏偏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無法達到的領域。
加工某一個沒有加工工藝標準,非常複雜又稀缺的零件,大國工匠的作用要比智慧機器人方便。
加工大型曲面複雜材料,這種機器人無法加工的零件,只能依靠大國工匠來加工。
大國工匠加工裝置的精度非常高,但它的缺點也非常巨大。
成為一個大國工匠,需要本人具有天賦又透過數十年的努力,他加工一個裝置產量還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