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家,有著數以幾十萬百萬人的直系和旁系,管理是門大學問。
世家的好處是血脈,透過血脈親情,以及盤根錯節的關係,來實現親情化的管理。
還有就是利益,切身的利益,幫大家綁在一起。
一旦做出背叛家族利益的事情,除了內部的通告,以及任何人不得提供幫助之外,處罰也是相當嚴厲的,甚至有些古老的家法一直存在,在姬天澤的影響下,有些家法甚至得到了法律的認可,用來管理姬家龐大的家族。
對於崔寧來說,學習世家的管理經驗,以及向姬子瑜取經,把自己公司管理的更好,這是一個問題。
文化傳媒類公司,其實很好管理,但是也不好管理。
好管理的原因是,只要待遇合適,而且公司業務狀況良好,不愁著招聘和源源不斷的簡歷進來。
而且這個行業是個高收入的行業,崔寧給的待遇又比同行偏高,加上人力資源總監許甜甜確實是個高手,在團隊管理上井井有條,算是崔寧的得力干將。
如果說這個行業不好管理,是因為這行業需要大家有著極度發散的思維,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相對和諧,不像是國營企業,官大一級壓死人,作為一個文化傳媒公司的員工,除了完成工作任務,平時也不受公司約束,很多人性格奔放,圈子交際也比較廣,跳槽,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說起來,崔寧一向對公司的管理沒有太多的想法,也不是一個做管理的高手。
但是崔寧知道,要想把公司做大,要想真正的和羅斯徹爾德家族對抗,目前的自己也只是一隻螳螂,螳臂當車是沒有意義的。
要把公司做好,管理是必須的,而自己的公司不像是世家,有血脈,有親情,甚至有家法,自己所擁有的,也不過是幾個客戶,以及給員工暫時不錯的待遇。
首先要培養幾個真正核心的骨幹,甚至是願意跟著自己走的生死兄弟姐妹,但是前提是利益,以及對自己絕對的信賴。
股份的事情,急不得,也不到時候,公司還小,還要壯大一些,而對員工人性的瞭解,也需要一些時間。
所以,第一件事情,崔寧準備除了社會招聘,要從名校招聘,和名校合作,招聘一批起點高、對行業熱愛的員工。
招聘的第一個目標,崔寧選擇了龍都大學。
龍都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龍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12年改為國立龍都大學。1937年南遷至沙市,與國立水木大學和私立開南大學組成國立沙市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龍都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龍都市的海淀區。
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7月3日,光緒帝批准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並任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
9月21日,慈禧太后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京師大學堂是當時龍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也有學者認為是龍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學。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在龍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龍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類似龍都大學、水木大學,培養的不僅僅是專業人才,而是提供了一個真正思想縱橫、自由獨立的場所,正值青春的小夥子大姑娘,在這樣的學堂裡,學會的不僅僅是知識,關鍵還有對社會、對人生正確的認識,以及形成並建立健全自己三觀的重要階段。
崔寧一直認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不是計算機,更不是被西方一直鼓吹的蒸汽機和航海技術,也不是所謂的抗生素。
人類生活節奏的快慢和幸福無關,甚至是一個時代的誤讀,在這個星球上,電話、傳真到影片,基本上已經解決了溝通的問題,如果一定要走極端,要不斷超越,人性的超越比任何技術都難一萬倍。
崔寧所認為的偉大發明首先是學校教育,無論是龍國傳統的私塾,還是現代的大學,學校教育才是改變和樹立人生觀,對人性進行剖析的一個場所。
學校教育不是家庭教育,一定要以愛為前提,也不是工作場所,一定要有效益和結果,實際上學校更多的是一種環境,一種青春自我釋放和約束的過程,更重要是,從科舉到大學,學校已經成為近代社會真正培養精英的地方,在某些領域的人才,只有學校才能培養出來,也只有學校才有培養的條件。
崔寧之所以要和名校合作,要的不是學歷,而是讓自己的公司具備高起點,培養世紀新人才,並且讓這個學校的人才真正的人盡其才,得到高收入,也能更好的回報家人和社會。
龍都大學剛剛開學不久,校園裡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尤其是剛入學的外地學子,不僅僅對這所學校充滿著好奇與探求,對龍都這座歷史名城也是分外的喜歡。
崔寧到達龍都大學的時候,正是中午的吃飯時間,教務處的負責人去食堂吃飯了,崔寧一路尋去,正好遇見幾個女同學嘰嘰喳喳的走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