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懾下無奈地“選”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後,他與慈禧太后的親侄女隆裕皇后的感情始終疏遠,卻漸漸地愛上了為人善良、聰穎、伶俐的珍妃。
由於珍妃在政治上同情並支援光緒皇帝的變法行動,因此她在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的同時,也遭到了西太后的極度仇視。
珍妃沉浸在光緒的愛情中,自己沒能給慈禧太后留下好印象,不僅沒有想辦法彌補,反而越陷越深。比如她把“攝影術”帶進宮中,慈禧太后對此很反感,因她起初把洋人的這個玩意當成“攝魂術”;
再如珍妃不注意裝束,時常在宮中女扮男裝,甚至在和光緒帝嬉戲時,把龍袍都穿上了身;珍妃還破壞宮中規矩,妃子本來只能坐四人轎,她卻偏偏要坐八人轎。
以上種種,慈禧太后心裡早就想懲治一下這個猖狂的妃子,但並未起殺心,珍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因為他觸犯了慈禧的底線,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首先是珍妃賣官,清朝晚期雖然已經實行了“捐納制度”,但辦這個事必須由朝廷官員出面,雖然也有太監們私下收受好處,幫別人說上幾句好話,但也都是小心翼翼,珍妃有段時間手頭緊,見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於是仗著光緒帝對自己的溺愛,竟也幹起了賣官鬻爵的勾當,而且是明目張膽,被慈禧太后抓住後痛打一頓。
再之就是珍妃膽大到干政的地步,她不僅支援光緒搞變法,還幫助參考官員的任用,光緒皇帝執意要與東洋國一戰(即“甲午海戰”),竟也有珍妃在背後慫恿。
珍妃的所作所為已經不僅僅是干政,而是完全走到了慈禧太后的對立面,光緒身為一國之君,不聽話都要被軟禁,一個小小的妃子,隨時都可能被要了性命。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以陰謀使得戊戌變法失敗,再度大權獨攬。此後,慈禧太后因不喜歡珍妃而把珍妃禁閉在景棋閣後面的小院裡。
禁閉珍妃的冷宮在皇宮東南角花園的一個小院裡,完全與外人隔絕,吃喝拉撒都在太監監視之下,珍妃一天天消瘦下去了。她姐姐瑾妃有時偷偷送幾件衣服或捎幾句話,珍妃才感到有點溫暖。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龍都,慈禧太后挾持也曾被單獨軟禁的光緒皇帝逃往西安,臨行前不忘對珍妃下毒手。她命兩個總管把珍妃從景祺閣後面的小院裡放出來,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汙辱”為由,命珍妃投井。
兩個總管來到小院,向珍妃傳下了慈禧太后的旨意。珍妃不服,到慈禧太后那裡哭鬧。慈禧太后惱羞成怒,說:“把她給我扔下去!”總管把珍妃夾在腰間,來到八寶琉璃井,珍妃死死抓住玉石欄杆,沒辦法,只好把她架到禿井邊,使足力氣,頭朝下扔了下去,總管崔玉貴怕珍妃上來,又找了塊石頭扔了下去。辦完珍妃的事,慈禧太后出了貞順門,奔了西安。
珍妃死後,屍體在井裡泡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辛丑迴鑾後,慈禧太后未免理虧,將珍妃死因歸結於崔玉貴逞能將珍妃推進井裡,自己只不過當時在氣頭上。並命人將珍妃屍體打撈上來,安厝於西郊田,後葬西陵之崇陵妃園。瑾妃在井北懷遠堂東間立牌以示哀悼。後稱此井曰珍妃井,沿稱至今。
……
四個人站在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看著井邊搬開的柵欄,以及穿井沿上鎖的小鐵棍也已經取出放在一邊,而龍大看著實在是有些狹窄的井口,百思不得其解:
“說的井就是珍妃井?這麼小的井口怎麼可能投進去一個人?”
龍一在一邊轉了一圈,“龍大你這次沒動腦子,肯定是把珍妃的身體取出來之後,宮裡害怕再有人想不開,就把井加了井沿,你也不想想,不是人人都能吃得上玉泉山的水,太監、宮女平時吃水也要用水井的,要是總有人跳井,那還了得?”
“哼哼,就你動腦子,不過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我沒想到到處傳的能看到其他東西的井就是珍妃井,不過按照家裡人說的,人有魂魄、或者說人有怨念,妃子本身就是高能量的人,珍妃井裡有一些奇怪的東西也就正常了”
“妃子是高能量的人,這是什麼意思”萬星龍有些疑問。
“這是我們家裡……老人說的了,就是說人和人的能量值、影響力天生是有不同的,現代也叫氣場,過去修行者也有的說法叫做靈氣或者慧根,反正就是不一樣了。
一個人能成為明星、名人或者稱王稱霸,按照這個說法命裡一定有著非同常人的能量值或者影響力,一個妃子自然也是不同於一般人的,她的氣場和能量指數一定很高,或者很奇特,所以說如果是非正常死亡,肯定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周圍的磁場或者環境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