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就好像一座橋樑,連線了陳丹這些大山裡的孩子還有外界,那是一種思想上的渴望。
到了六年級的時候,楊柳青已經離開了,但她卻留下了自己的試卷。
此時此刻,陳丹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在講臺上,拍著黑板說道。
“期末考試,開始...”
考試的時間,陳丹他們非常認真。
考試時間結束,陳丹上去給大家對答案。
劉烽火幾人都很緊張,看著陳丹在塗塗畫畫。
此時此刻的陳丹,就好像一個小大人,小老師一樣。
“陳烽火,語文91分,數學92分,英語83分,英語你要多補補,不然上初中的話跟不上...”
“葉楓,語文92分,數學100分,英語98分...”
“陳丹,語文100分,數學100分,英語9不愧是我。”
陳丹在改到自己的成績後高興的跳起來。
楊柳青說過的。
每一門考到90分以上,就有出去讀初中的資格,就有讀高中的資格,就有考大學的資格,就有看到更廣闊世界的資格...
真是太好了...
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之後,六個孩子都離開了大山,人生的軌跡一開始還相同,努力讀書考初中,上高中,見識大城市的美好,見識外面的花花世界。
只是到後來,人生的分支線開始逐漸分叉,陳丹和葉楓考到了好的大學,劉烽火只上了大專,甚至還有隻讀了中專的,也有拿了國外學校的獎學金去進修的...
而在短暫的人生分叉之後,他們的人生又開始重疊起來。
畢業,工作,為一口飯而奔波,為現實而奔波,逐漸的活成了和兒時相反的樣子。
他們終於理解了,大山之外只是大一點的牢籠這句話。
但他們不後悔走出大山,至少走出了大山這個小牢籠,至少待在了大一點的牢籠,至少...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不是嗎?
生活磨平了他們的稜角,讓他們向著現實而妥協。
然而卻沒有磨滅掉心中的那一抹記憶,那個在他們最迷茫的時候,給予他們最正確引導的老師,沒有讓他們的命運隨波逐流,像山村裡的家長安排的一樣,好好的耕那一畝三分地。
雖然家長也是有一點道理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有很多時候他們甚至在想,如果當初待在安逸的山村裡,會不會更純粹快樂一些呢?
時光不會留在過去。
至少,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