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這一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衛靈公》中。
西周時期,朝堂在各地設立了國學和鄉學。
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
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注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等基礎知識。
然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
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制度開始崩解,諸侯開始為政一方。
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這時候教育物件不再侷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
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侷限在培養有潛力有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孔子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所有願意學習的人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故而孔子以前屬於“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
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
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透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
可以這麼說,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總概括。
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這種追求,是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學子達不到的思想境界。
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孔子大力提倡‘有教無類’,現在的這些學子,很可能連書都念不上。
朱瀚用了孔子治學的四個字,直接讓反對出海的學子鴉雀無聲。
是啊,他們一直信奉的都是孔子,哪怕孔子的後人家族被朱瀚連根拔起,但在天下學子心中,他們依舊是孔氏門人,朱瀚用孔子的話,這些學子哪裡能反駁?
他們大明本土人是人,海外那些土著就不是人了嗎?
“英王殿下,我們、我們並非不想去海外,國家有命我們自當遵從,可我們去了海外能做什麼?我們的語言都是不通的。”
有學子從另外一方面反對出海,可朱瀚是何許人也?
你們反對是吧?
好!
我提出來一個讓你們無法反對的勢力!
“這位學子說的很好。”
朱瀚拍拍手掌,對他提出的問題表示讚賞,可還沒等他得意,就聽到朱瀚話鋒一轉,直接詢問道:“你可知,現在在海外,教化當地土著的,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