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進行到約一小時三十分鐘的時候,一場精彩的追車戲過後,靠戈登警長假死,哈維·鄧特做誘餌,抓到了小丑,已經完成了一個正常的商業片套路,這樣上映也不會遭到太多口水。
但是一個最佳的戲劇模式一定是有兩個小高潮,像兩個駝峰,只是第二個要比第一個高出不少。
於是,第二個高潮隨之到來。這是另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設計。小丑被捉,關到監獄只是他計謀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小丑的計劃掌控之中,絲毫不差。
從這一點上來看,小丑的智商遠遠超越蝙蝠俠。
小丑成功的把哈維·鄧特的黑暗逼了出來(過程略),此過程合理而毫無破綻。
小丑贏了,他的觀點成功了,而蝙蝠俠靠的捨身取義,把哈維·鄧特邪惡後做的事蹟,推到了自己身上,使人們繼續相信哈維·鄧特,而排斥了蝙蝠俠(因此到了第三部蝙蝠俠退出江湖了八年)。靠此辦法維護了人們內心對美好的嚮往。
而影片一直的黑暗,導演需要給觀眾設計一個希望,就是即便再黑暗,也是有希望存在的(詳見炸油輪情節)。
這個希望彌足珍貴。就是哪怕導演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觀眾奪去了,看到後半段已經絕望到極致了。此時,需要一個調和劑,這個調和劑選擇了希望,恰到好處!人們的希望是美好的,而且或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我還在上學的時候,還在中戲當中當一名學子的時候,大一聽得戴教授的講座中,戴教授說商業和藝術電影永遠會是分開的,從電影含有的銅臭味的誕生體系中便可見到,商業片和藝術片是兩種流水線出來的東西。
當時我聽得十分沮喪,還跟戴教授提問辯駁。第二天上楊老師的課,又對楊老師提出這個疑問,跟楊老師舉了很多藝術類片商業化成功的例子,我認為它就二者兼備。
楊老師當時困惑住了,說很多藝術片確實好像確實是個怪胎。說你如果昨天給戴教授提出這些例子,他或許也會被問住,思考一會兒。
而到了《黑暗騎士》的出現,標誌著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界限已經完全開啟!
藝術電影也可以拍的無比好看,藝術片不是一定要拍成瞌睡片的,它和商業元素根本不犯衝。
而那些自認為把片子拍的誰都看不懂就很藝術的導演可以下地獄了。
藝術片不是難看的代名詞,只是因為以前人們做不到好看,沒有出現這樣一部電影把二者做到,歷史證明,我們永遠可以做的更好,《黑暗騎士》是見證。
感謝這部電影帶給我的震撼,讓我對我心中國產電影的定義得到了認可與證實。
當時所有跟我一起爭論商業和藝術片的朋友、話題,直到黑暗騎士,銷聲匿跡....
所以,根據我個人來看,這部電影足夠成為當今國產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扛鼎之作,它的質量沒有辱沒人們對它的高期待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裡我需要再誇讚一下吳罪對於劇本的把控,還有那種對於角色細緻入微的演繹,真正的把一個角色演成了多元性、擁有複雜性,真正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單純的一個角色。
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把一個‘人’創造出來。
小丑這個角色帶給我的體驗,就無異於那些同樣千千萬萬掙扎在底線當中是底層人,他們或許每個人過得都不如意,或者也每個人心裡都居住著一個小丑。
這個社會的確是不公平的,小丑只不過是被逼瘋了,爆發了而已。
《小丑》的電影,和《黑暗騎士》,連線起來了。”
一篇洋洋灑灑的影評長文,出自於現階段函夏最牛逼的影評人,鄭繁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