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庭漢裔> 第一百二十章 孫秀舉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章 孫秀舉薦 (1 / 3)

元康七年秋七月,朝中關於選將的事情還是沒有決定下來。

不過與元康六年年末的選將不同,那一次選將難定,是因為眾人都小瞧齊萬年,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得逞,都是因為孫秀與司馬倫無能導致的。但隨著時間推移,晉軍在扶風接連戰敗,讓眾人都意識到,齊萬年確實是極其難啃的一塊骨頭。

如果只是單純軍事上的問題,這尚且還好說。畢竟年輕人永遠不懼怕到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但眼下他們不得不注意到:戰亂之中,關中幾乎淪為一片白地,饑荒也如影隨形,大量的流民在雍、秦、梁、涼四州間來回流竄乞活,隨時可能會釀成民變。這給平叛帶來了更多的變數,誰也不敢擔保,會不會弄成更大的亂子。

如此一來,原本在洛陽積極活動,試圖到關中領兵的諸王都冷靜下來了。雖然他們依舊指責於後黨的無能,但願意去關中的卻寥寥無幾。後黨自己同樣也為將領的人選感到頭疼,因為合適的人選實在太少。

雖然單純從軍事上來說,朝中有指揮能力的人並不在少數,比如梁州刺史羅尚、寧朔將軍劉弘、尚書左僕射王戎、上谷郡公孟觀、大司農何攀等人。

只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有相當一部分人都難以徵調:

關中饑荒,那梁州刺史羅尚要提防叛軍南下;

寧朔將軍劉弘也抽不開身,要繼續關照拓跋鮮卑的動向;

尚書左僕射王戎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了征戰之苦;

上谷郡公孟觀被閒居數載,據說一直對朝廷頗有怨言;

大司農何攀則是乾脆推辭,說自己無法平定叛軍……

這麼一看,國家雖富有四海,人材也算得上英傑輩出,可想要人盡其才,卻並非一件易事。

正當朝堂為這件事情頭疼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跳出來說:“這有何難?”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孫秀。

說起孫秀這一年的經歷,那真是跌宕起伏。在一年前,他先是被齊萬年戲耍,而後是政鬥失敗,被解系解職,而後在九月份的時候,被押回洛陽論罪。

在解系的證言下,孫秀的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殺人、貪汙、識人不明、陣前脫逃、貽誤戰機……種種罪行加起來,直接判個剝皮也毫不為過。朝中也可謂是群情激憤,尤其是諸王,說是要拿孫秀的人頭祭旗,實際上就是要藉此機會攻擊後黨。一時間群意洶洶,大有孫秀是古往今來第一奸臣的架勢。

但孫秀待在詔獄裡,可謂是老神在在,他對獄卒送了一百金,天天好吃好喝,大魚大肉,還跟獄卒打賭說:“哈哈,你看著吧,要不了一個月,我就能從這裡出去,而且官復原職。”

事實也確實如此,不管怎麼說,孫秀是同時搭上了後黨與東宮兩條線,可謂是如魚得水,兩頭通吃。在好友辛冉的招呼下,孫秀向賈謐和司馬遹同時行賄,然後拖著拖著,朝堂內就沒有攻訐他的聲音了。再拖著拖著,孫秀就無罪釋放了。

無罪釋放的理由很簡單:梁王也沒能成功平叛,其餘罪名又證據不足,加上孫秀舉薦劉羨有功,所以功過相抵,孫秀仍舊是趙王長史。

接下來的這些時間裡,孫秀拿著從關中搜刮來的錢財,打著司馬倫的名義,大肆討好賈后,還有賈后之母廣城君。這導致司馬倫雖然不再擔任方面之任,但得到了車騎將軍、太子太傅作為補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殿下,只要您把事情都交給我辦,我孫秀擔保有一日,將來連天下都是您的。”

孫秀這麼對趙王司馬倫打下了包票,然後在朝中各勢力相互對峙之際,他左右逢源,聯絡情誼。

對於後黨,他擔保說,趙王的權勢都是皇后與魯公給的,他一定會支援皇后與魯公執政,只要趙王能有一席之地。

對於東宮,他擔保說,趙王是宣皇帝的兒子,不為太子效力為誰效力?趙王一定支援,只要將來有一席之地。

對於諸王,他擔保說,趙王是宗室裡的長輩,大家應該相互親近親近,不管怎麼說,一家人不能生分了,只要團結一心,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