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人來說,倒楊的政鬥是血腥且殘酷的,一整夜的火光與廝殺之後,緊接著是洛水之濱的慘相,屍積成山,哀泣如雨。
但對於參與政變的當事人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值得在意的,有成功就有犧牲,而殺戮不過是通往成功與榮華之路上必須的祭品,現在祭品已經獻上,他們更關注該如何分享戰果。
此次誅滅楊駿,幾乎半個朝廷都有參與,但是如何封賞,怎麼封賞,卻是一個大學問。
封賞的本質,就是權力資源的再劃分,它將直接決定各勢力的實力對比,以及未來的政局走向。如果稍有不慎,封賞不能讓各方勢力心服,那就會積怨生恨,說不得還得再生出一些動亂來,重蹈三楊滅門的覆轍。
朝廷對此事的棘手也是心知肚明,故而在誅滅楊駿一黨後,他們並沒有急著封賞,而是先嚐試著商議出一個合適的主持封賞的人選,畢竟這種事很難做到全然公平,如果主持的人有一定的聲望,說不得就能壓服這種不滿。
按理來說,作為此次奉詔倒楊的第一功臣,楚王司馬瑋來主持封賞是再合適不過的。
可有得就有失,司馬瑋自己雖想爭得這個位置,但他在倒楊中的表現過於激進,引起了其餘一眾大臣的不安,加上多方都傾向於避免朝局中有一家獨大,故而對於司馬瑋的要求都是推諉駁斥。
到最後,還是菑陽公衛瓘出面,在朝堂上說,不妨讓汝南王司馬亮來主持封賞。
這個人選倒是百官眼前一亮。
雖然司馬亮在倒楊一事上並未出多少力,但他畢竟是司馬炎時期就和楊駿一起輔政的大臣,又是宗室中的長者,威望和德行都是足以服眾的。
且恰恰因為他沒有參與政變,那就無法給自己加官,在封賞時反而能一視同仁,至少不受人猜忌。
於是在得到公侯的一致認可後,皇后即刻擬出詔令,令汝南王司馬亮回京。授予其太宰之職,令其錄尚書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府中各掾屬皆贈十人,給千名甲士百名騎兵為護衛。又令菑陽公衛瓘為太保,兩人共同草擬封賞之事。
元康元年三月壬寅,汝南王司馬亮返回洛陽,並在三日之內,向尚書省遞交了一份封賞名單。很快,這份草案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震盪。
原因無他,只因這份封賞名單太不可理喻了。
對於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楚王司馬瑋,司馬亮以其為衛將軍,領北軍中候,加授侍中、代理太子少傅。
授予楚王的這個頭銜看似唬人,但細究下來,衛將軍是二品虛職,名義尊貴但是無用,侍中是能入門下省參政的敲門磚,可實際上也是虛職,並沒有具體的實權,代理太子太傅則更加空洞,雖然也是位極人臣的一品官位,可依舊沒有實權,何況還加上了代理兩字。
整個封賞裡唯一有用的,只有北軍中候一職。
北軍中候是東漢時的禁軍職位,負責領導洛陽的北軍,即禁軍。
曹魏時一度將此職改稱為中領軍,在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師就是因為擔任了中領軍,才發展出了三千死士,助司馬氏成功奪權。而到了司馬炎時期,司馬炎因其權勢過大,將此職拆分出二衛、前、後、左、右、驍衛等各將軍。
如今司馬亮復置北軍中候,就是為了褒獎司馬瑋的功勞,將整個洛陽的兵權都交給了司馬瑋。
但卻沒有給出參政輔政的權力。
當然,到這裡還可以理解,畢竟楚王獲得了兵權,再給予輔政之權,政治上就無人能與其抗衡了,為此稍加手段,司馬瑋即使不滿,也得不到眾人的支援。
但接下來的封賞名單,就可謂是讓人費解了。
在任命完司馬瑋後,司馬亮又以秦王司馬柬為大將軍,東平王司馬楙為撫軍大將軍,下邳王司馬晃為尚書令;
東安公司馬繇為尚書左僕射,進封東安王;
隴西王世子司馬越受封五千戶侯,升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
徵東將軍、梁王司馬肜為徵西大將軍、都督關西諸軍事;
原太子少傅阮垣為平東將軍、監青徐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王戎為尚書右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