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劉羨當然是知道的。自從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以來,一個人的鄉品就決定了他在官場中的地位風評,而鄉品的品評則由中正來確定。名義上來說,中正會根據受評人的家世和行狀進行綜合評價,將人才分為九等。
可實際上,中正不可能真的一個個去了解一個人的才能與品德,多半是看了眼家世,就草草做了判斷。正如一品是皇族宗室專享,二品以下才是士人參與的品級。
而走國子學入仕的學生,基本都是世家子弟,所得的品狀不是三品就是兩品。
只是近幾十年來,貴族門閥的地位愈發鞏固,二、三品都有超發的跡象,所以三品也變得不入流了,只有二品才是真正的高品。
曹廣問話的意思,就是在問劉羨有沒有信心拿二品。
這還真讓劉羨有些為難。
如果說論才學,劉羨自信同屆中說一不二,論品德,他也是貨真價實地守孝三年,毫無作偽的。
但論及家世,安樂公府名為公爵,政治影響力還不如一般的鄉侯,能夠順利從國子學入仕,都還是託鄄城公的福分。
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否一定得到二品的評價,倒確實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也就五六成,但這也很好了,總不能再靦顏請病重的鄄城公活動吧。
本來劉羨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拿二品固然很好,但三品也沒什麼所謂,只要順利出仕即可,但鄄城公顯然考慮得更多。
他這時候派曹廣過來,給劉羨出了一個主意:“你如今不是在始平王府擔任伴讀嗎?”
“大人的意思是,你可以去找始平王的關係,讓他推薦你去秀才策試,只要你真有本事,五策全中,必然能夠獲得二品,以後出仕,自然也是一片坦途。”
劉羨恍然,也為鄄城公的苦心感到感動。
鄄城公既關心自己的前途,又害怕損傷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才給自己推薦了一個靠自己來正名的方式。如果不是非常看重自己,是做不到這個地步的。
不過妻子阿蘿卻不喜歡這個主意,在曹廣走後,她對劉羨說:“大人也真是的,秀才策試有多難,他心裡沒數嗎?多打點人脈就能辦成的事,何必弄這麼麻煩?”
劉羨則說:“雖然麻煩,但道路光明,也不招人嫉恨,沒什麼不好的。”
之前說過,如今中正制度雖然大行其道,無論如何,身為一個普世帝國,皇帝不可能讓士族完全壟斷官僚,地方上也需要大量的基層官僚去管理,所以察舉制度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與九品中正制度相互結合,形成了有西晉特色的察舉制度,不斷為皇帝提供寒門人才。
漢代的察舉,是由地方長官根據皇帝要求,分為不同的科目,舉薦人才到中央,透過朝廷考核後就獲取官職。而到了現在,雖然科目有所變化,但是具體的流程沒有太大改變,主要是增加了一個流程,就是透過策試後可根據成績來獲得鄉品。
比如一年一度的太學試經射策,透過後,根據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第,分別可得四品、五品、六品。漢朝傳統的秀才、孝廉兩科也是如此,透過射策後,根據成績則可得二品、三品、四品。
雖然察舉在選取考試人選時,仍不免受到門第家世的影響,但相較於直接走中正品第,門檻還是要低得多,才學的考量也更重得多,也算是備留給寒門為數不多的上升通道吧。
而西晉現存的逐項察舉考試中,其中以賢良、秀才兩科對策最難。
賢良有年齡要求,且要皇帝親自考核,此處暫且不表。而秀才策試則要連對五策,分別由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與博士祭酒、中正五人各自出題,一策不中便名落孫山,五策全優者才能被評為二品。
劉羨此前並非不知道秀才察舉,但一來他沒有察舉的門路,二來他對高品也沒有太大的執念。不過既然鄄城公點出來有這麼一條路,他也覺得挺好,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能夠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總好過單純地以門第取人。
所以次日,他就去始平王府上求見司馬瑋。
司馬瑋此時正在走廊裡讀書,事實證明,天子給他安排伴讀還是卓有成效的,在過去一年,他進步得很快,至少已經不反感書卷,也能用上一些典故了。他見劉羨過來,就很自然地喊僕人上了一碗茶湯,讓劉羨在身側坐下。
劉羨很直白地向司馬瑋表明了來意,請問能不能推薦自己去參加秀才策試。
“喔?懷衝想去秀才策試?這倒簡單,但策試聽說很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