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朱柏與方孝孺,他立即行禮,而後便與兩人展開了一場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劉策先生,對於水泥生產的技術環節,您有什麼看法?”
朱柏直截了當地問。
劉策沉吟了一會兒,開口說道:“陛下,最關鍵的是要確保原料的純度和配比合適。寧波侯府的荒地由於地壤肥沃,附近又有河流,可以就地取材。”
朱柏若有所思地點頭,“既然如此,我們就在那片地上開始動工。”
計劃敲定後,方孝孺親自帶領工匠隊伍趕赴寧波侯府的荒地。
經過劉策的幾次細緻勘察,這片土地終於被認可為理想的工坊建設地。
工地上,工人們忙碌地打下第一根地基樁,方孝孺與劉策對每一個步驟都格外注意。
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他們都充滿了信心,場面充滿活力。
與此同時,朱柏也沒有閒著。
他深知這樣的經濟改革僅僅是開始,內心那種振興大明的願景越來越強烈。
他需要讓更多的大臣和百姓意識到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夠對國家帶來的深遠影響。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座水泥工坊在各方協作下逐漸成型,並終於迎來了試生產的階段。
這一切都表明,朱柏的改革計劃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當工坊的第一塊水泥板順利出產時,朱柏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方寸之間凝聚的,不僅僅是他的理想與期待,更是一條通向未來的現代化道路。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將繼續引領大明百姓走向新的輝煌。
在水泥工坊成功試生產後,朱柏的腦海中有了更多的構想。
隨著改革的初見成效,他明白到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一想到還有更多可以改變的地方,他便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下一步行動。
幾日後的朝會上,朱柏顯得格外莊重。
他走上前,目視在座的大臣們,帶著堅定的語氣說道:“各位愛卿,我有一提案,想要與大家分享。我建議廢除八股文考試,轉而推行新的科舉制度。這新制度將包括射御、禮樂、書數等六藝,還將考察時政與雜科。”
臺下大臣中有人開始竊竊私語,顯然這個提議新穎且大膽。
朱柏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此改變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大明的科學技術進步,培養出更多實幹的人才,使得我們的國家在這樣的時代變革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有位老臣走出列來,“陛下,這樣的變革,是否過於激進?八股考試傳承已久,驟然改制,會不會引起許多人不滿?”
朱柏點頭示意,理解老臣的顧慮,但仍不改初衷地說道:“正是因為傳承已久,它所傳承的某些思維也許已不適合當今之世。我們不妨試想,若我們能夠培養出能工巧匠、專家學者,那大明的未來,將會更為輝煌。”
結束朝會,他走向宮殿的深處,面見朱元璋。
趁此機會,朱柏將心中的構想詳盡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