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截止目前為止,雖然建國尚未太久,但其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且還有各種創新政策的加持,讓百姓們能夠從連年的戰火之中解脫出來,鬆一口氣,休養生息。
而重農重商的發展方針,也不斷強化、刺激了商業活動的往來,令各地的城市迅速得到了發展。
尤其是手工業的發展,最為迅猛。
養殖、織布、釀酒、鑄鐵、建築……幾乎傳統的行業都得到了復興。
而新興的造紙、印刷、造船、熬硝等行業,也開始興盛起來。
尤其最是令人興奮的,當屬水泥路的發明與普及,讓頗具現代雛形的水泥道路逐漸形成,並加以強化。
率先由攝政王朱柏所提出的“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公立醫館的試點工程也開始逐漸鋪開,和公立學堂一起,成為了每一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
不論是作秀還是別的目的,各地區計程車紳地主,都開始自發地向公立醫館、公里學堂捐錢捐物,藉以此能夠上縣誌記載,留名青史。
其實,這也是攝政王朱柏暗中交代的意思。
只要願意給錢出力,那麼就給予捐贈方一些精神層面的獎勵。
對於這些有錢人而言,對於錢的追求此時肯定是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或者極限,但對於名的追求卻才剛剛開始。
能夠青史留名,哪怕只是縣誌,也是極好的事情。
於是你情我願的買賣達成。
但在這件事情之後,經濟的過度發展,卻又引發了一件新的亟待解決的重要事情。
銀兩,作為一般標價物,已經沒有辦法滿足現在這個社會經濟、商品的需求了。
必須要儘快將已經研發數年、小規模試發行的大明寶鈔大規模投入市場了。
商業部部長最近這段時間,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就因為這件事情,而忙得整日裡睡不著覺。
他不斷與銀行部、印刷部等部委的負責人進行溝通協商。
彼此極為大佬私底下商議後,都覺得是時候將大明寶鈔投放市場,大規模推行了。
於是,這件事情被上報給了攝政王朱柏的案前。
當他得知了這個訊息之後,沒有半點遲疑,當天便召見了這幾位部長,並且還額外邀請了劉伯溫、宋濂、楊憲三人一起進行商討。
這件事情,對於大明未來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
甚至可以說,在某種層面上,決定了未來經濟的走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