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時,此局一分為二。
第一、蠻族南下,渤海起兵,徐海東進,燕北瞬間淪為四戰之地。
第二、泣血閣派出道境大物襲殺神朝地位最高的兩個少年,以此逼出神衛之首——莫顧。
沒有風神衛的三生石,鎖冥塔的封印之力幾乎被削減三分之一。
冥府躁動,青衣樓五閣齊聚武陽,以永珍星辰大陣困住了神皇。
風起力挽狂瀾破了永珍星辰,同時也破了龍騰大陣,解放了武陽城內貯藏千年的皇道龍氣。
失去了龍氣壓陣,鎖冥塔再受削弱,冥府三大奇寶現世,冥族時隔千年終於重見天日。
神朝所有的戰力趕赴武陽,自此再無力北上支援,燕北以一州之地拖住各方勢力月餘,玉碎數城,被屠數城,數十萬將士血灑黃沙,無奈告破。
前朝末代皇帝現身,藉著天下一之力踏入通天,覆滅了冥府近乎半數高層,再度將他們打回地底,聯合反軍南下之勢戛然而止。
武陽之事已了,但燕北、徐海、渤海仍在掌控之外。
這沒什麼意義,權當把燕北借出去了一段時間即可。
但戰爭之敗需要有人承擔,不然天下人的唾沫可以淹了朝暉殿。
武陽之戰結束後不久,二皇子便因勾結邪教、煽動叛亂、洩漏軍情等數項重罪鋃鐺入獄,神皇痛心疾首地寫下一篇當朝皇子如何背棄燕北忠義、自己如何疏於管教的罪己詔,再選個黃道吉日於萬眾矚目間為燕北祈福,然後安排逍遙閣引導民間輿情。
有了皇子頂雷,不消一月,民眾的怒火自會平息。
不對,民眾的怒火不會消失,而是會燒向邪教、燒向蠻族,燒向渤海。
神朝萬眾一心,蠻族必會膽怯,繼而轉成退意。
二皇子一死,以渤海王的多疑也必定心生疑慮。
至於泣血閣就更好處理了,說到底也只是宗門,土地於他們除了引戰之外全無益處。
風長空挾天時地利人和打響光復之戰,摧枯拉朽收復燕北大半土地。
作為天香北上的回報,神朝會安排白象門接替崑崙山的位置鎮守徐海,佔據徐海十二道口山。
一來,白象門主也是合道大物,至少表面上可以遏制徐海東出之勢,二來,可以避免東越兩虎相爭的慘局,為百年後的大戰積蓄力量。
說到這裡,風起沒再繼續說下去。
他喝了一口茶,皺了皺眉。
茶已經涼了。
一如雲長清的內心。
“我不理解。”
不理解的事情有很多。
譬如當朝太子為什麼會選擇在那個時間北上。
譬如永珍星辰大陣為什麼會和龍騰大陣掛鉤。
譬如唐代昭宗帝為什麼會變成當朝太監總管。